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按相声界名气能耐来说,郭荣启并不比马三立差,而且相声界代拉拜师比正式拜师要矮半头,马志明之所以宁愿代拉也不愿拜师郭荣启,主要是马家和郭荣启关系并不好,马三立看不起郭荣启,而另一原因则和侯耀文代拉拜师原因一样,那便是不愿意便宜了活人。
马志明生于1945年,但却是典型的人小辈大,因为家里是相声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相声行当的大家,所以马志明打出生就注定了是相声界的宝字辈,据说马三立最早不愿意马志明学相声,原因是相声这行当太苦,而马志明最早也的确是学了京剧,既然不从事相声行当那就不需要拜师。
不过遗憾的是马志明的京剧也没能坚持下来,反游春而是机缘巧合地又干起了相声,要从事相声就得拜师,有个师承,而相声界有规矩,父亲能耐再大,也不能拜自己父亲为师,所以马志明拜师只能拜和自己父亲同辈的人,也就是寿字辈,等到马志明张罗拜师的时候,才发现寿字辈的名家大多已经过世,能够拜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了。
马三立本身就是寿字辈中比较小的,而等到马志明拜师的时候已经是在80年代,寿字辈名家大多已经故去,用马志明采访的时候的说法,那就是大概存世的寿字辈除了马三立就剩下两位,一位是福建的陶湘九,距离太远,没有交情,一位是天津的郭荣启,两家不怎么走动,陶湘九名气不大,距离又远,马志明自然不会拜师陶湘九,而郭荣启是寿字辈名家,能耐地位都是业内公认,更重要的是郭荣启就在天津,要说拜师的确是比较合适的。
相声界拜师大多都是交情,尤其是这些世家,比如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和赵佩茹关系好,两人甚至一度互相称呼师兄,所以李伯祥还没出生的时候,赵佩茹就预定了这个大徒弟,同样的苏文茂和赵心敏也是如此,以至于赵心敏的儿子赵伟洲先会喊师父,后会喊爸爸。
而郭荣启和马家关系并不好,郭荣启师承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打小就认识马三立,郭荣启学艺的时候和马三立吃住都在一起,按说关系不错,但其实并非如此,据说一次演出的时候,郭荣启先生无意之间和同行说道“马家太能剥削人了”,而这句话传到马三立耳中,引起马三立的不满,两人因此结怨。
其实马三立先生对郭荣启先生也是看不上,神铅耐尤其是对郭荣启先生的人品,在1988年燕春楼姜宝林收徒现场,马三立甚至当着同行的面痛说郭荣启的不是,尤其是郭荣启对于父亲郭瑞林先生不赡养,其实这是郭荣启先生的家事,是非恩怨不是当事人自然也不了解其中的曲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三立对此事却颇为介意,以至于对郭荣启先生也颇有微词,所以马家和郭家不仅不怎么走动,而且有矛盾也是公认的,因此即便郭荣启能耐再大,马三立也不会让马志明拜师郭荣启,况且即便自己有意让马志明拜师,郭荣启先生也未必答应。
据说侯宝林在谈及侯耀文拜师的时候,说道:不能让活人捡了便宜,言外之意是侯耀文的能耐是自己教的,而且已经成名,找活人拜师就是让人捡便宜,空落了一个师父的美名,虽然这事不一定真,但是至少也说明侯宝林大师可能的确有这个顾虑。
马志明和侯耀文的经历相似,都是相声世家,而且能耐都是父亲教的,拜师只不过解决个师承,拜师的时候自己已经成名,所以按照侯宝林大师的顾虑,马三立极有可能也是处于这种考虑才让马志明代拉拜师,况且马家和侯家的马三立和侯宝林都是相声大师,儿子拜师也得拜个和自己名气差不多大,在世的也的确没有和自己地位相当的,而如果拜过世的人,那选择的余地就大了。
基于这种考虑,马三立最终决定让侯宝林大师代拉马志明拜师朱阔泉,侯宝林大激桥师的相声地位自然不用多说,虽说代拉摆知不如正式拜师,要矮一头,但是能让相声领军人物侯宝林代拉,这也的确分分量够重,也算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