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韵”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京韵指老北京的文化。韵的本意是舒服。比如韵律,感觉舒服的声音。笔韵,感觉舒服的字形。感觉舒服的字画,称作神韵。如此等等。京腔就是北京话的说法,另外是戏曲的一个剧种。
京腔的特点:
1、约定俗成的特点
把挑担子卖菜的叫“八根绳儿”(四根绳儿系一个菜筐,两个菜筐八根绳子)。还比如,把说媒的、帮人租房的仲介叫“拉纤儿”的、管傍晚叫“晚不晌”,把太阳叫“老阳儿”、“阳”发“姨”的声,有的人贪睡,别人就会喊:“老姨(阳)儿都晒屁股啦!……”
2、爱用象声词
比如“七嚓咔嚓”(干完了活儿)。“唏了呼噜”(吃一碗炸酱面)。“叭叽”(摔个大马趴)“叮了咣?”(全洒了)。各种象声词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3、尾码词尾的应用
无实际意义,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比如“苦了巴叽”、“甜巴丝儿丝儿”、“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儿”、“滑不机溜”、“热乎乎儿”、“硬邦邦”等,就比直接说这东西苦、甜、黑……更生动,使人感受更深切。
4、爱打比方
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羊上树”。羊本不会上树,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态,刁难别人,求他办事,他就“拿糖”,把别人惹急了就会对他说:“你小子还别羊上树!”
还比如“箩圈儿架”,箩圈儿是圆形的,找不到缺口儿,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团了,情况复杂,无法劝解,就叫“箩圈儿敬中悉架”。再比如有人长脸形,就成了“驴脸刮搭”了。
“京腔”是清代宫廷音乐的主流
所谓“京腔”,是源出江西弋阳的古老声腔弋腔,这种声腔流布大江南北,全国均有足迹:它流传到河北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结合,便成“高腔”。
流传到北京,经过和北京的京字京韵的融合,就成为“京腔”。弋阳腔早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就到了北京,比“百戏之祖”的昆曲还要早一些。
进京以后,直到清嘉庆年间,一直都很火爆。为了适应京师的观众,弋阳腔做了一定的改革。首先是与北京语言结合,适应北京观众的说话习惯。
其次,广泛吸收北京的民间曲调,改去了原来弋阳腔的一些乡音乡调。因此,“进京”的弋阳腔,渐渐有了北京的地方特色,变成了“京腔”。
京腔也多演交锋打拼的精典武戏,如写瓦岗寨秦琼破敌血战的《倒铜旗》、水浒燕青与时迁下山打擂的《神州擂》、歌颂绿林英雄青面虎的《通天犀》、刻画殷朝黄飞虎父子的《反五关》等等。
而所演折子戏(本戏里的一折),也以剧情矛盾尖锐、角色培悔形体动作繁复、内心冲突强烈的动作戏为多,如《扫秦》、《扫松》、《山门》、《滑油》、《六殿》亮乎、《古城》、《挡曹》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