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多喜二有哪些作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日本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深受世界人民爱戴,他的作品鼓舞人心,他的死令人震怒。1933年2月20日,作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员,小林多喜二在东京街头从事紧张的工作,然而他却被法西斯政府的走狗当场捕获,是叛徒出卖了他。随即他遭受了严刑拷打,持续了将近大半天的残酷折磨,也未能撬开小林多喜二的口,他终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的机密。
这一年,小林多喜二正处在29岁的英姿勃发的年华。
鲁迅先生亲自拍去唁电,小林多喜二的革命业绩“我们不会忘记的”,中日两国人民“正在坚强地沿着小林多喜二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这表达了中国人民深沉的哀悼。
然而,志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小林多喜二以他年轻的生命为自己的英雄著作留下了最好的脚注。他的一生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生,也是为日本文学奋斗的一生,他的创作具有奋发向上、刚健质朴的革命现实主义倾向,以强烈的激愤和坚韧的毅力,描绘出20世纪初期日本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壮丽画卷,奠定了日本左翼革命文学的基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
小林多喜二的第一部革命作品是中篇小说《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这部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28年3月15日,日本的法西斯政府伸出魔爪,绞杀正在蓬勃开展的日本工农运动。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大批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入狱,惨遭杀害。电闪雷鸣的激烈斗争使小林多喜二深受震撼,他决心以自己的笔对这一事件做出深刻的记录。《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发表于“三·一五”事件发生后3个月,这部力作以大无畏的精神揭露了事实的真相,塑造了革命者——工人出身的党干部渡的光辉形象,同时暴露出法西斯的魔鬼面目,在当时日本社会引起极大的震惊。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性成为日本左翼文学划时代的代表作。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另一部力作。这部作品取材于真实的工人运动,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樽工会的活动为基础,描写了1928年日本函馆一带发生的蟹工船工人的罢工事件。小说写的是北海渔业公司的一艘捕捞螃蟹的渔船“博光号”上发生的斗争。“博光号”本是二艘破旧不堪的烂船,经过简略的改装,被派往深海作业,其危枯哗险可想而知。船员大部分是失业破产的劳动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船上来做苦工,而这里的待遇是非人的严酷,一名叫做浅川的监工时时对他们加以压迫和欺侮,船员们逐渐由小规模的反抗到团结起来进行罢工斗争。小说表现了工人由自发到自觉的斗争过程,场面巨大,人物形象生动。《蟹工船》很快走出国门,为小林多喜二赢得了世界声誉。
工农斗争的主题始终是小林多喜二创作的中心。在他牺牲前不到两三年的时间内,他写出了《工厂支部》、《安子》、《组织者》以及《转形时期的人们》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没搭行。这些作品体现了小林多喜二在创作技巧上日臻成熟,作品情节上更富于生动性和多变性,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了鲜明个性和思想境界。小林多喜二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为党生活的人》,或者译为《党生活者》或《地下党员》,这是他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遗憾的是并没有完成,就成为遗作。
《为党生活的人》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方式写成,主人公“我”是枝弊一名叫做佐佐木安治的地下党员,在革命斗争中由一个贫苦的孩子逐渐成长为有头脑、有魄力,成熟而又勇敢的职业革命家,成为一个为党生活的人。“我”受组织委托到工厂领导斗争,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揭穿了资本家坑害工人的恶劣行径,并将其军国主义的野心暴露无遗,于是工厂中的工人运动发展为政治运动。“我”作为专职的革命工作者,牺牲了一切私人生活的乐趣,甚至与自己万分敬爱的母亲、亲密无间的弟妹都割断了联系,而“我”钟爱的情人笠原也不得不与“我”分手。这一切都由“我”一人独自默默承担着,而“我”为党生活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这是30年代的日本英雄战士的精神写照。这部小说受到日本著名的进步作家宫本百合子的称誉,说它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第一部细致地再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形象的作品”。
小林多喜二的创作是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紧密联系的,他本身就是一名逐渐成长的革命英雄。1903年,小林多喜二出生于日本秋田县的一户贫苦佃农家,从小一家人都寄人篱下,勉强维生,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他对这一切都有深入骨髓的体会和感知。当他爱上写作之后,他也明白地将之确定为自己的创作方向。1927年,年轻的小林多喜二接触到了先进的社会科学知识,并开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而且积极参加了工农运动,在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努力中,他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从此走上了充实而又壮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