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问答>明朝的漕运制度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朝的漕运制度包括哪几个方面

2024-11-27 07:27:08 编辑:zane 浏览量:601

明朝的漕运制度包括哪几个方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明朝的漕运制度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代的漕运(主要指通过大运河运输)要官方化的多(一)官职的设置中央官职:置京畿都漕运司,后置漕运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又设漕运总督,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与总兵官同理漕政。漕运总督辖十二总,运军十二万七千六百人,运船一万一千七百只。在地方上,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县总书等(均为地方长官的副手)掌管本地与漕运有关事宜。中央户部和漕府派出专门官员主持各地军、民粮船的监兑和押运事宜。州县以下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从上至下,密如蛛网。(二)漕运的规定征运漕粮的省份: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宣德时最高达六百七十四万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古代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斛)。1升米重约1.25斤,1石米重量就是125斤,但“石”作为计量单位,标准是120斤(一石四钧,一钧30 斤),而我国古代计量向来混乱,俗语“十里不同音”,计量单位物大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变数也很大,据说万历年间一石就合现在的188斤左右。这些漕粮主要给驻守北京和东北、西北边疆的军队作为军饷。此外,还有所谓的“白粮”,岁额二十一万四千石,均系江南出产的白熟粳糯米,质量更好,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供纳,主要用于供宫廷、宗人府及京官禄粮。三)在明代,漕粮先后使用过三种方式:(1)支运法。即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地设仓收囤。各地应缴纳的粮食就近运至四仓,再由运军分段接运至通州、北京。节节接运,故名支运。这里有两个细节,其一,漕运不仅是官方承担的事儿,农民也可参与运粮,如参与运粮则免纳当年税粮;如果纳当年税粮则可免除运粮。相当于二选一。按当时计算,民运的比重约占支运氏喊的四五成;其二,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一定是该仓当年的进仓粮。仓里的粮食并非即收即放,而是一年压一年,使歼蚂野仓中总有存粮,以便稳定存量,保障供给。(2)兑运发:宣德年间,支运法改为兑运法。《明史·食货志三》中说:“江南民运粮诸仓,往返几一年,误农业。令民运至淮安、瓜洲,兑与卫所,官军运载至北,给与路费耗米,则军民两便。是为兑运。”即,各地漕粮先运至淮安和瓜洲(今扬州邗江区),兑与运军转运。百姓不再全程参与运输,军运的费用则由农民承担。这样做的好处是,农民可以省出时间来从事耕种。(3)长运法:起初兑运与支运并行,其后兑运渐居优势。到成化年间,漕运都御使滕昭又将其兑运改为长运(亦称改兑法、直达法),即由兑运的军官过江,径赴江南各州县粮食生产区交兑公粮,农民不再参与运粮,但要增纳所谓的过江费用。自此,除白粮仍由民运外,普遍实行官军长运制度。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nswer/22255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