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1型驱逐舰说的是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特1型驱逐舰说的是吹雪级特型驱逐舰。吹雪级特型驱逐舰(日文:ふぶきがたくちくかん,英文:Fubuki-class destroyer)是日本帝国主义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盛顿海军条约时代建造的重武装舰队型驱逐舰。本级舰拥有二段式甲板及追求绫波性能的船形并具良好的航海性能、并将已往常用的露天式的舰桥更改为密闭式从而改善了居住性,更拥有相对于排水量的重武装(炮塔式127mm联装炮3座、于舰中心搭载9射线的610mm鱼雷并配备预备鱼雷),所以吹雪型出现后,对当时各海军列强的驱逐舰带来了很大冲击。本级舰共24艘,建造编号“第三十五号驱逐舰”至“第五十八号驱逐舰”,首舰吹雪号于1928年8月10日在舞鹤造船厂竣工,末舰电号于1932年在藤永田造船所竣工。本级舰除深雪号(战前沉没)、潮号(战后解体)和响号(战后赔偿)三舰外其余二十一舰均战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分为三个级别:特Ⅰ型特Ⅰ型薄云号吹雪级驱逐舰特Ⅰ型采用了高干舷,长首楼船型,飞剪式舰首。采用封闭式舰桥,吹雪级的居住性比之前的驱逐舰大幅度提高。特Ⅰ型的设计作了部分改进,其中锅炉的进气道改为雁首状,以防海水渗入,在一号、二号烟囱基座附近还有碗状的吸气口,提高锅炉的燃烧效能,以后的日本驱逐舰全部都以此为标准。日本海军首次在驱逐舰上采用A型单装127mm口径主炮3座,舰首一座,舰尾呈背负式两座,全封闭式炮塔化有利于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行动,炮塔外壳是3.2mm厚的钢板,能防御破片杀伤炮组成员。其炮架被称为A型炮架,最大仰角40度,2门连动方式,依靠人力供弹。装备与睦月级相同的八年式610mm口径鱼雷,三联装十二年式(1935年后为九〇式)610毫米发射器×3,配八年式(1935年后为九三式)鱼雷9条,备雷18条。动力装置采用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在1925年最高速度的要求降到38节,该级各舰在海试的时候都达到了38节以上甚至就是39节。之前建造的的睦月级驱逐舰适航性不好,吹雪级适航性与作为水雷战队旗舰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大致相当。航程方面在海试的时候没有达到军方5000海里的期望值,如果速度从14节增加到18节,航程进一步下降到了3000海里。军方对该级唯一的不满就是航程,而且动力部分超重100吨,对此负责的舰政本部第五分部部长为此还挨了处分。特Ⅱ型本型舰127mm口径主炮改用B型双联装炮架,最大仰角达70度(A型为40度),并且有自动扬弹机,射击速度平射时11发/分,高射时4发/分。是世界上第一种高平两用炮。罗经舰桥上加装鱼雷射击指挥所。试验鱼雷发射管加装铝合金护盾,由于性能不佳而取消,后来重新开发了钢制护盾。特2型后4艘与前6艘在舰体上还有些细微变化,被称为后期2型或特Ⅱ改型,其他被称为前期2型。然而因为航程不足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军方没有就此罢休。来自于舞鹤的开发部门搞出新型锅炉没旁,立即用在特2型涟号上试验,性能提高10%,重量下降了10%。特Ⅲ型特Ⅱ型完成后,为解决本级舰航程不足的问题,日本军方继续对特型驱逐舰进行改进,转机来自鹤舞的的开发部门,他们高搞出了新型锅炉,立即在涟6号上实验,结果发现新锅炉性能提高一成,重量也下降了一成,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特Ⅲ型舰,节省下来的重量必要时可以加载燃料或者是武装,鱼雷发射管上也正式加装了了钢制护盾,该级舰的已完成舰也陆续开始加装工作,但由于初雪级本来就是在小舰体搞重装备,烂渣其重心比较高所以稳定性有限,而该级舰陆续服役以后又不断加强武备,改良轮机,其上部重量更饥察悄重,稳定性也更加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