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问答>宋朝中书门下省与宰相的关系

宋朝中书门下省与宰相的关系

2024-12-21 00:04:45 编辑:zane 浏览量:609

宋朝中书门下省与宰相的关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宋朝中书门下省与宰相的关系

中央行政制度,自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则胡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唐太宗决定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建立中书门体制,三省制逐渐转向三省合一制。到唐德宗贞元时期(785年—805年)全国政务汇总于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枢纽的地位终于巩固下来,并奠定了五代及两宋宰相制度的基本格局。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宋朝官制,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官称和实职的分离。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笑盯差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宋神宗改革官制,撤销三司,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这样,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以上简要回答。欲知详细,请搜索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宋朝官制>碰皮>、<<中书门下>>。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nswer/24610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