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问答>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2025-02-11 22:11:01 编辑:zane 浏览量:556

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有意识的加快产业升级,“亚洲四小龙”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开始承接日本的产业转移。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止,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纺织品、食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配件出口国。

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常年处于较低水平,但账户逆差成为了这四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尽管大量出口,但由于汇率问题,使得这几个国家常常出现“花的比赚得多”的情况,外债远超外汇储备。

1996年,泰国在一年内需偿还的短期外债高达477亿美金,而外汇储备只有372亿美金。针对这种情况,泰国政府决心整顿银行系统,并在远期市场抛售外汇,试图稳定泰铢。

然而,多年累积的问题不是短短几个月能够解决的,到1997年6月30日,泰国外汇储备锐减至28亿美金。不得已之下,泰国决定准许汇率自由浮动。然而,这一政策却成为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开端。

而为了能更快速地发展经济,这些国家逐步降低了对西方资本的戒心,主动调整政策,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大力进行招商引资。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泰铢兑美元的汇率当日大跌17%;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带扰跌1211.47点宏茄;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惊心动魄的“汇率保卫战”爆发。随后,金融风暴席卷东亚,韩元持续贬值,日本大量银行金融机构破产;

1998年9月,俄罗斯卢布贬值70%,股市、汇率急速下跌,欧美国家股市、汇市也受其影响发生大幅震荡;直至1999年,这场由东南亚开始最终扩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才得以告终。

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扩展资料:

触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因素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

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

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

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蔽行察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nswer/27233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