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问答>养晦堂记全文 翻译

养晦堂记全文 翻译

2025-02-13 19:58:00 编辑:zane 浏览量:527

养晦堂记全文 翻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养晦堂记全文 翻译

养晦堂记曾国藩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平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日“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本世,庄生闹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泥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场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手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是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火亘)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所谓(火昆)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盘容之志,后之君子,亦现省焉。 译文平凡的人有血气方刚的本性,那么高昂的志气使得想超过他人。厌恶身份低微就想升高,厌恶贫困就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想赫赫有名。这是世人的人之常情。然而平凡的人之众有为人清廉的人,一般常一生深静,忧虑地隐藏自己。那难道和其他人不同的性格吗?(君子们)确实是见到了那最重大的,并知道一般人所争夺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论语》记载齐国景公有千匹骏马,竟然不能和武王伐纣就评论好坏。我曾经极力推荐《论语》所说,自从秦汉以来,到现在为止,达官贵人,怎么能数得清?正当他们高傲拥有势力,雍容举止,自以为物质谋略加人很多。并且没以自身去观察,那与当日的芸芸众生的服务役的、操贱业的、行为卑污,进商而生,操心而死,没有什么不同。而其间又用功劳业绩文学获取虚有的名位的人,自以为物质谋略加人很多。并且没以自身去观察,那与当日的芸芸众生的服务役的、操贱业的、行为卑污,进商而生,操心而死,更没有什么不同了。那么如今正处于高位并获取虚有的名位的人,自称离开寂静而显然居住,自然自己处于高而明亮。(他们)竟不知道他们和眼前的芸芸众生的服务役的、操贱业的、行为卑污的及商人们即将一同消尽,且丝毫没有什么稍稍的不同。难道不可悲吗? 13论文偶记 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是这样的。但是气韵随着精神变换,精神浑厚则气韵充盈,精神悠远则气韵飘逸,精神雄伟则气韵高洁,精神变幻则气韵奇异,精神深沉则气韵平静,所以精神是气韵的主导。写专门的论文以讲道理为主,则不能全部展现文章的奥妙。如果人不熟读经书洞彻道理,则写出来的文章就浅陋空荡。人如果没有组织文字的才能,则文字纵然再多,都不适用。所以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是写文章的要素,如果写文章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好的工匠手持工具,没有土木、材料,纵然又优美的风格高超的本领,从何下手呢?但是如果有土木、材料,而不善于处理它们的人很多,终究成不了好的工匠。所以文人,就是好的工匠。精神、气韵、声音、节奏,就是工匠的本领,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就是工匠的材料。 这里“精神”应该指文章的主旨,“气韵”应指文章的节奏。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nswer/27370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