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岭战役的战役评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新开岭战役是民主联军第一次以一个纵队的兵力在东北战场取得歼敌一个整师的战役,而且人数上也并不占太大的优势,这在民主联军日后的战斗中也是不多见的,虽然在整体上对大局并没有什么影响,迫于国军的整体优势,后来南满根据地基本丧失,此次战役的胜利,严格说来,并不是依靠良好的战略预见与组织,一开始的南满兵力就呈分散状态,4纵分兵把守要隘,过于依靠摩天岭,连山关等天险,过低的估计了国军的攻击力,结果连遭挫败,包括前面的右路辽南独立师也被打散,左边的3纵打得也不好,搞得林总很上火,但4纵很快的吸取了教训,大胆诱敌到新开岭并调来10师集中兵力围歼,这里面,苏东有个疑问,4纵领导究竟一开始就怀有全歼25师的企图吗?前面的摩天岭,双岭子战斗,都没有打赢,尤其摩天岭,地势上,新开岭再险也没有摩天岭险,以11师,12 师能堵得住25师否,这应该打问号的,至少心里是打鼓的,苏东估计,为了掩护后方机关,仗必须要打,在新开岭打至少还能打个伏击,消灭一部敌人,所以,从这点推测,新开岭的是无奈之下被逼出来的,胜与不胜,没有把握,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了全歼25师饥迹的可能性,而后经过努力将其变成事实,事后的评论一致认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是先祖集中兵力思想的体现,苏东认为不妥,先祖集中兵力思想是胜敌在先的战法,2、3个人乃至4、5个人打一个人,不出 意外情况,这1个人是受不了的,但4纵这次并没有集中那么多的兵力,事实上也没有,战胜后,甚至连民主联军自己都纳闷,认为是侥幸,以4纵的实力,打一个团 应该比较稳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赛马战斗,竟然还让敌军跑掉了,很奇怪),肢陆所以,新开岭的胜利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个意外的收获,他在电报中强调凡是大 一点的仗(暗示新开岭)都要集中10个8个乃至12个团的兵力也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民主联军4纵战斗中所表现破釜沉舟的勇气仍然值得称道的,形势虽然一度不利,但咬紧牙关,依据战场形势,下了决心,坚持到最后,并最终吃下了这锅夹生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比较下华东战场的孟良崮战役,二者有些形似之处,不过前者少些战前的明显的决心与企图。
解放军虽然勇敢,但在战斗中同样暴露了一些问题: 1.部队之间的协同不好,34团,35团攻击从家堡子战斗可以看出,35团看到34团进攻受阻,仍抱着不是自己的事不上心的做法,不肯牺牲,为兄弟部队铺路,造成34团的严重伤亡,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47年的12月7日的沙后战斗中,由于友邻部队不肯协助2纵5师攻击敌人,瞪眼让敌人跑掉,这说明在在当时的民主联军中,相机协同的意识也是很差的。 2.炮兵技术不好,虽然装备了很好的火炮,据说有恐怖的240重迫,但炮兵团并没有发挥应有威力,零敲碎打,而且打得也不准,可以看出,沙岭一战中暴露出的炮兵老问题在新开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步兵进攻不讲战术,强攻硬打,造成巨大的伤亡,尤以老爷岭为先,主力攻坚的10师28团几乎打光。 新开岭战役结束以后,杜聿明在对新1军38师校级军官训话时说:今后我们应该切忌骄傲,对共军的战斗力万万不可存轻视心理,这次25师疏忽冒进,以至全部被消灭,25师这样好的部队真是令人痛心之及,如果大家都像25师这样 ,就会亡党亡国,杜聿明的一席话可谓道出25师的失败原因,但只是一方面,25 师在安东战役中的确暴露出轻敌的问题,但严格来说这轻敌只具体体现在战术上未作两翼宽正面搜索上,25师向宽甸进攻是国军上级的命令,算不上擅自冒进。 况且26日的赛马集战斗,4纵以5个团的兵力消灭不了25师的近一个团的兵力,从常理上说,国军不应害怕民主联军围攻,因为战斗素养,战斗指挥上,双方的确有不小差距,杜有推脱责任之嫌。失败的原因之二,在于新开岭的地势,使国军发挥不了美械的优势,山地作战,装甲车辆,重炮都发挥不了优势,这时最有效的火力支援就是迫击炮了,这点,国军并不占优势,历肢顷相反民主联军有恐怖的240 重迫击炮,步兵火力上国军是落在下风的。失败原因之三:指挥上的失误,自始至终,李正宜没有及早判断民主联军的意图,向沈阳发电,说不要援兵,只要炮弹,坚持自己突围,实在是失策,另外战斗后期,收缩部队放弃老爷岭周围拱卫阵地,这让解放军得以集中火力和兵力攻击一点,老爷岭的最终的失守,使得全局崩溃,这也是败笔!三.友军协调不利,52军2师只顾一味乘虚抢占安东,未与25师作时间上,空间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动(救援行动不算,25师狂妄自大,是自取灭亡,怨不得2师)让解放军得以集中兵力,围歼25师,协调的问题,要说到责任,也是指挥这两个师的军长赵公武的责任。四。这实际上是国军无法解决的 问题,就是兵力不敷问题,国军这次进攻,纵深侧翼都缺乏保护,基本上都是孤 军纵向深入,各军之间又协调不好,相互之间没有掩护,所以,部队始终处于后路被切断的危险之中,唯一能依靠的只有部队的战斗素质。
图片里的纪念碑是在凤凰山脚下偶然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