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问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了什么手法?好在哪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了什么手法?好在哪里?

2025-04-09 12:13:54 编辑:zane 浏览量:591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了什么手法?好在哪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了什么手法?好在哪里?

.本人一直很喜欢这句,也比较符合本人现在的心境。初读时并不是很留意这句,后来中学时去军训,每日枯燥疲惫的训练后,踏着碎石路,回到下雨时都会从外面溢水的平房宿舍,躺下来,耳边不绝的就是蟋蟀的低唱。然后本人似乎想到了什么,对于一个遥远到连史书记载都寥寥无几的时代乱森(豳风中的《七月》写的是文王的祖先创业时期的事情),仅仅是通过一句诗却联系起了相隔三千余年的时光!传承历史的,不是武力,也不是言语,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人前一段时间曾满怀期待地去山西侯马看晋国古城的遗址,看四下寻找多时均不见踪影。打算放弃时,经人指点去了一个村子,在村里一处不起眼的小道旁,本人看到了那让本人期待了多年的遗迹:一个十余米见方的土堆,紧靠着遗迹的是一户农家的小房,再靠外是一大片玉米地。那个比农家小屋高不了多少的土堆应该是晋国的宫殿的土基,古城的中心!而城墙的夯土、护城的壕沟、连同昔日的古城,早已长眠于黄土中了。和我的期望不一样,多少有些失望。随即的,本人又想起了蟋蟀,曾经在周人祖先劳作后予以慰藉的蟋蟀,是否也伴随着周人的王孙们在这座繁华的城中浅吟低唱?繁华不见,蟋蟀是否又陪伴着王孙的后代走过了一个个周而复始的春秋?万物更迭,周而复始。《七月》这篇诗,正是描写了这一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太阳东升西落,季节有春夏秋冬,王朝有兴盛与衰落,一个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的开始,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好像也不是,太阳初升的角度每天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秋毫之末”,积累起来气候会变化,时代会发展,历史的滚滚车轮会缓缓前行!“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在这座城池兴盛的时代,史官留下了这样的记叙,褒贬分明,僭越的地位,制度的崩坏,但是这样做如何能阻挡时代车轮前进呢?(*注一)不变的是生活的重心,它从未离开过土地。周人的祖先在泾渭二水间耕作着自己的土地时,想到的是自己的温饱;王孙们在城中策划着家族的霸业时,操心的是军队的粮草;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期盼的依然是谷物的丰收。有一只蟋蟀,看到了周人部族的辛勤劳作;又是蟋蟀,见证了周人后代的霸业;还是蟋蟀,默默地陪伴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度过了繁华不再的时光。王朝有兴衰,古城会消失,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里曾有昔日的荣光。但是猜陪腊土地不会死,生命不息!黄土掩埋了旧日的繁荣,但它同样养育了新的生命!古人制作青铜器时,总喜欢加上一句“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类的话,希望能够通过器物把自己的祝福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传递给遥远时光的后人。当这些器物也被掩埋的时候,坟茔的封土堆上,又是蟋蟀在那里浅吟低唱!想到这里,本人也不禁唏嘘!老泪纵横!在蟋蟀的背后似乎能看到一位位年迈的父亲,默默地注视自己的子孙,微笑着祝福着他们!最后附上《七月》的原文:(顺便说一句,看到有人说诗经中《七月》最长,这是错的,最长的是鲁颂的《閟宫》,《七月》是国风里最长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穗滑,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PS:本人原以为两句话的感受,居然也写了这么多字XD其实我觉得,写完这篇文章后再读读,觉得很多地方挺好笑的,本来想换掉的,想想还是算了,发发牢骚的目的达到了,感觉不错!我记得六七年前在网上,有人发了“淇水之行”的照片,说“很多古代的大河都已经断流了,但淇水依然清澈,依稀可见‘淇水汤汤’的古貌”,当时本人就不禁心生向往。后来周公庙挖掘闹得沸沸扬扬时,曾看到有人表示一定要去周原“看我所爱的周公”(这是原话,本人印象尤深,而且此君好像还是男的)。本人这次去看晋国腹地的遗址,可能也是出于类似的想法吧,本人希望能够通过当地的自然风貌,也能体会到古人生活的所思所想,但时过境迁,这到底还是有难度的。另外,牢骚外的牢骚:文物局的人在哪?古城好歹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呀!怎么连个栏杆都没有!玉门关门口还有售票员呢!*注一:这段话基本是抄袭虎公的《大国上卿》,本人觉得好就拿来用了,特此声明,原话如下:“此次结盟,《春秋》仍然以传统的礼仪来描述:“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一字寓以褒贬,但有什么用,时代在变化,所谓的“春秋笔”也无济于事,如何能阻挡时代车论的前进呢?”所谓褒贬之说,是因为此次会盟的主持者是晋国的执政赵盾,按礼制他不应该参与诸侯国君之间的会盟,但他这么做了,而且是以主持盟约者的身份,但这句话依然按礼制把他写在了诸侯的后面,而且也没提名字,因为他的身份是卿。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nswer/30290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