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知识>霸之善恶:丘吉尔与希特勒有何区别

霸之善恶:丘吉尔与希特勒有何区别

2024-09-12 20:24:50 编辑:zane 浏览量:624

霸之善恶:丘吉尔与希特勒有何区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霸之善恶:丘吉尔与希特勒有何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一个人很霸道,应该不是溢美之词。但若联系到一个国家的霸道来,却要须知:那也是有善恶之分的。二战爆发前,在德国元首希特勒和英国老将丘吉尔的脑子里,都充满了征服的意念。但是,他们脑子里的征服之道,却大相径庭。“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努力奋斗,直到死亡!我们也许会毁灭,但当我们毁灭时将会把整个世界捆在一起,一同跳入火坑。”这是时任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常怪在嘴边上的一句语录。 这条语录不时地令我想起2010年、满世界热映的英国3D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你是疯了,但天才往往都有点疯。把这句台词套用于这个差点改变世界的德国“天才”加“疯子”身上,可谓恰如其分。关于希特勒奋斗的顶峰,世界都以为是二战初期拿下法国首都巴黎、巡游凯旋门时,其实,随后发生的盟军向德宣战事情已证明:那是回光返照的前奏,是他从山顶跌落的序幕。回顾希特勒的人生,发现其人生顶峰,不在二战中期称霸大半个欧洲时,而在二战前的一次世界盛会上。不要以为希特勒靠打打杀杀上台,他可是一位众望所归的民选总理。一个民主国家,选上来一位“超人”当总理,这就是当时德意志的舆情。这位“超人”靠什么征服了选民?希特勒首先表现于公众前的,不是一个军人的实力,而是演讲家的魅扒袜力。这是他实现“超人”第一步所持的本领,他的演讲,令从幼儿到老者的全体人民都为之热血沸腾。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叫好声通常贯穿了他的整个讲演过程。每个出色的演说家,都不可或缺中心思想的取胜。希特勒演讲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关键词就那么几个:“德意志”“国家”“民族”“振兴”“正义”“敌人”“形势”“斗争”“成就”云云。处处洋溢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在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就是在捷克、丹麦、波兰,甚至法国、苏联、日本,都有这个德国天才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当时,那是一股席卷全欧洲,甚至半个世界的浪潮。当然,希特勒不是光说不练耍嘴皮子的职业演讲者,他向世人证明:他说到做到。比美国的超人版电影早一个世纪,20世纪上半叶,似乎世界真的出现超人,他来自德意志。除了原子弹,希特勒造出了所有令德国人自豪不已的奇迹:“高尚”的精神信仰,“零失业”经济……战前德国,“德才”威震世界,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领袖的诞生,似乎伴随着“皮此行天才超人”希特勒的出燃哗现而一并实现在望。好生活和优越感,希特勒几乎给了德国人完美的一切。其时,世界各国领袖,休说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元帅贝当,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最高元首斯大林,纷纷避其锋芒,诚可谓“不与其争锋”。甚至连国际奥委会,也主动巴结这个“准世界领袖”,将第11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授予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的人生顶峰就在这个时候——柏林奥运会。1936 年8月1日,作为德意志国家元首的希特勒,在首都柏林接受“世界朝拜”。这届柏林奥运会,成为德国超人最辉煌的盛大政治舞台。开幕式会场上到处飘扬着色彩夺目的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抛弃了传统的奥林匹克敬礼,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希腊入场时也行纳粹礼,接下来是意大利、奥地利代表团向主席台上的希特勒行纳粹礼致意。那一刻,世界超人之荣耀,似乎莫此为甚。希腊人斯皮里东·路易斯,作为运动员代表,将一根从奥林匹亚带来的橄榄枝送给希特勒,他说:“我将这根象征仁爱与和平的橄榄枝交给您。我们希望,各国人民永远只参加这种和平竞争。”这一幕给予所有在场的人深深感动。然而,仅仅在三年之后,路易斯的愿望就被希特勒打碎了。这个天才要的不是仁爱与和平,而是征服世界、涂炭生灵的战争。持续六年的二战,让世界看清这个“超人”,实际上是想要成为整个人类的主宰,一个崇尚暴力恐怖的霸之恶魔。善良的人们除了团结一致消灭他,别无选择。既有霸之恶魔,就有霸之天使。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认为,自己就是。希特勒治下的大德意志帝国,是用野蛮征服文明,而他领导的大英帝国及其盟军,是用文明征服野蛮。如此一比,“善霸”与“恶霸”反差鲜明。在希特勒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遭到德军大兵压境的英国危在旦夕。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战时首相。在通向胜利的漫长岁月里,丘吉尔在其演讲中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英国人民的心声。他说:“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丘吉尔带领英国人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是他人生最大的闪光点,不在拥有至高权力的辉煌期,也不在成为战胜国英雄的那一刻,而是在失去权力之后的表现。我们知道,作为英国战时首相的丘吉尔,二战一过,就被本国人立马“抛弃”了。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还未享受到胜利果实,首相位子就不得不挪挪窝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举行的英国大选中,英国人放弃了刚刚带领他们取得战争胜利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而选择了工党领袖艾德礼。1945年7月28日,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研究胜利果实分配的波茨坦会议开到一半时,继任首相艾德礼就上来了,替换丘吉尔代表英国参加会议。这么大的会议,这么大的人物,会开到一半就下课、“被退场”,这未免太尴尬了。全世界的人都为丘吉尔难过、感到可惜,认为英国人忘恩负义。而丘吉尔的态度却让大家倍感意外,面对这种变故,他乐观地认为:英国有希望。被本国人抛弃,却认为本国有希望。丘吉尔的脑袋,难道被德国战马蹄子踢了吗?非也。此时年已古稀的丘吉尔清醒得很。他认为,英国人之所以选择了工党的艾德礼而没有选择“保守”的他,是因为,英国人知道谁对他们最有用。丘吉尔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中,谈到严厉而又卓越的法国前总理克列孟梭“一下子就被法国人抛弃了”时,引用了古希腊哲人普鲁塔克的名言 :“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因为站在了思想制高点,丘吉尔站得高、看得远。从而造就了他“最优势的思维方式”,令他不仅保持了晚节,而且余热熠熠生辉。丘吉尔在下野6年中,专心致志地撰写六卷关于二战的权威性记录与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其最后一卷于1953年问世。就在这年10月15日,瑞典文学院投票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丘吉尔,理由是:“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说“丘吉尔在自由和人性尊严的关键时刻的滔滔不绝的演说,却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魔力。也许他自己正是以这伟大的演说,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接任丘吉尔的艾德礼乏善可陈。而丘吉尔的名字却与日月同辉。乃至在他近八十高龄时,又被本国人选了出来,再度出任英国首相,创造了政治生命的奇迹。在丘吉尔生命的最后20年中,他被人们普遍称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国人”。1965年1月24日,91岁的他与世长辞,受到全世界千百万人的哀悼,在人们的心目中,他至今依然是大不列颠极赋盛名的儿子。20纪中叶,英美国家会不时出现像丘吉尔那样人物,与轴心国的希特勒那般人物抗衡,才让人类得以幸免陷入丛林世界的疯狂中。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rticle/11404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