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五步定华山残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五步定华山残局如下:
第一步:红(陈抟)先。马四进六,炮2平4。红马挂角将军,黑方不能支士,只能平炮蹩马腿。
第二步:马六退八,炮4进1。马六退八意在挪动马的位置,将来可以走卧槽马,同时控制住黑方右象,使其不能参与回防。黑方炮4进1想尽快让马跳出来,使将有更好的活动空间。
第三步:马八进七,炮4退1,华山残局已解。
解释:第四、五步:马七退六 ,炮4进1 。马六进四 ,绝杀。
扩展资料:
五步定华山背景:
宋太祖赵匡胤幼年丧母,家道贫寒,靠父亲担在箩筐里走南闯北,打工卖艺,从小就看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长时期的江湖漂泊生涯,养成了他喜打架,爱赌博,而且赌输不给,赌赢必要的赖皮性格。
有一年,华在河南地面闯了祸,官府派人四处捉拿,他就偷偷地溜过潼关,来到陕西,进入华阴地面。当知道官府捉拿的危险已悄然离伏雀去时,他才觉得腹内空虚,四肢无力,实在是一步也挪不动了。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华山的陈抟老祖正在华山脚下恭候着他呢。
陈抟老祖,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唐朝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便发誓不求禄仕,遂隐身山林,以山水为乐。
陈抟老祖算好赵匡胤这天要来华山避难,便装扮成一个卖桃老汉,挑着桃筐,拦在华山路口。赵匡胤走一步,歇一步,又饥一渴,又困又乏,心里正盼着遇见个卖吃喝的,好吃一个饱哩,谁知瞌睡来了就有人递枕头。
他老远橡陪望见两筐鲜桃,又红又大,顿时脚上来了劲儿,于是就一鼓作气跑了上去,不问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两筐鲜桃便所剩无几。
吃罢桃,赵匡胤将嘴一抹,横下扁担,依着箩筐,倒头便睡,还不时地把他那双自大臭脚伸进陈抟老祖的怀里。
陈抟老祖也不唤醒他,就在一旁悄悄地等着。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赵匡胤才醒来。可是他扛起盘龙棍,扭头就走。陈抟老祖连忙拦住说:“你这位壮汉,吃了我的桃,还躺在我的扁担上睡了一觉,睡醒了分文不给,连个谢字都没有,扭头便走,讲不讲理呀?”
“要钱?要什么钱?多少钱?”赵匡胤从来就不懂得吃了东西还要付钱。
陈抟并不生气,仍然心平气和地说:“得了,我看你也付不起,就要你一文钱吧。”
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想这老头好生奇怪,两筐桃子才要一文钱,就慷慨大方地说:“好,一文钱就一文钱。”可是梁厅蠢,他在身上摸了半天,连一文钱也没有摸出来,不由羞得面红耳赤。
陈抟老祖一看,一文钱难倒了英雄汉,忙找了个台阶给他下:“没有钱不要紧,只要你陪我下一盘棋,赢了我,就算你付了桃钱。”赵匡胤心想,别的我不会,下棋赌博我可是行家,我不光要赢桃钱,还要让你连家里的桃树都输个精光呢?
头一盘,赵匡胤赢了,他越发得意,硬要来第二盘。陈抟老祖说:“你还了桃钱,也就罢了。天色已晚 ,我要回家呢。”赵匡胤急忙拉住道:“别忙老头,下一盘棋我还要赢你家的桃树呢。”陈抟老祖哈哈一笑说:“要是你输了呢?”赵匡胤说:“我就赌这根盘龙棍。”
谁知第二盘还没走几步,赵匡胤就败下阵来。陈抟二话不说扛起盘龙棍直奔华山而去。赵匡胤岂肯认输。跟在后面连喊带叫:“再来一盘,再来一盘!”就这样喊着叫着,等他追上陈抟时,已来到了东峰下棋亭。
此时明月当空,天宇如洗,山空谷静,万籁俱寂,只有清风徐徐吹来,山峦隐隐如黛。赵匡胤从未体味过如此美妙的情景,直觉得身处境外仙天,不由一阵阵如幻如痴。直到他发现坐在石桌对面的已不再是卖桃老汉,而是一位白发飘髯的老道长时,才想起自己是追着卖桃老汉来再杀一盘的。
陈抟老祖指着眼前已摆好的棋盘说:“你追着来是想再赌一局,不知这次用什么作赌注?”赵匡胤知老者不是凡人,早已从心里佩服了许多。他知道自己身上空空如也,盘龙棍已输给对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拿什么作赌注,只好信口说:“我赌华山!”
陈抟老祖正等着这句话呢,他当然满口应允,还说:“空口无凭,要写个文约为证。”赵匡胤想,华山又不是我的,输了就输了,立个文约又有何妨。陈抟老祖早就预备好笔墨纸砚,写了文约,还让赵匡胤压了指印,然后才坐下下棋。下了三盘,赵匡胤输了三盘。
陈抟老祖高兴地说:“华山真的属我道家了?”赵匡胤却耍赖说:“山是道家的山,树是皇家的树。”陈抟一听此话,连忙跑倒口呼:“谢主龙恩!”赵匡胤不知这位道长为何行起君臣之礼,正想问个明白,陈抟老祖说:“壮汉身有九五之尊,日后便知。”
赵匡胤知自己有天子之位,信口开河输了华山,日后定遭世人谴责,心中悔恨,忙去抢夺文约。不料陈抟老祖轻轻一口气,文约就飞过谷涧,贴到棋亭对面三凤山的石壁上去了。
赵匡胤知自己欲赖不成,就请求陈抟指点迷津,早日成就立国大业。陈抟说:“周世宗柴荣正在潼关招兵买马,征集良将,何不去投?”听了陈抟的指点,赵匡胤立即下山直奔潼关,随了柴荣。到后来终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
赵匡胤卖华山的故事虽属民间传说,甚至被演绎的神乎其神,然而却给华山留下了下棋亭、文约石、猴子观文约等景观。据说游人站在东峰仔细观望,文约上的草体字迹还依稀可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