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知识>六卿具体指的是哪些职位?

六卿具体指的是哪些职位?

2024-11-08 07:43:42 编辑:zane 浏览量:595

六卿具体指的是哪些职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六卿具体指的是哪些职位?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③卫尉:掌宫门警卫; 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⑤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代时确定为六部,首创三省六部。唐代更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代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地方长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橘冲笑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圆含。州长官称刺史。 隋初去郡留州县二级,炀帝时改州为郡,增设司隶台,长官为司隶大夫,正四品,其职掌为巡察京畿内外。掌诸巡察。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判察、岳伯。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rticle/19521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