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明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可以说是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情,其实际持续时间并不是五十年,而是三十年,几乎贯穿万历的整个后半生。当然,别看这件事闹得惊天动地,但其实呢,森激它的本质就是官员之间的利益之争。
本来,在官僚体制逐渐成熟后,立谁当太子那完全就是皇帝自己的家事,与大多数大臣们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通常情况下,大臣们大都懒得理会,更不会为此公开对抗皇帝。问题是,万历皇帝的情况,却有些特殊。
对于当时万历皇帝来说,他的长子朱常洛,其母亲只是一位宫女,是万历偶尔一次临幸她后所生下的,换句话说,万历对这位宫女并没有什么感情,只是为发泄性欲而已。福王呢,她的母亲是正儿八经的郑贵妃。
所以,从个人的情感上来说,万历肯定要更喜欢福王一些。 更重要的是,按照封建礼法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如果都是皇后生的嫡子,那谁的年龄最大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是否贤能。
同时,如果皇后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嫡子,那其他庶子中,谁的身份最高贵,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的年龄是不是最大。
回到万历身上,他的皇后没有为其生下嫡子,所以他就只能在众多庶子中选择皇储人选,而这个时候就要看谁的身份最高贵。饥春棚
当时朱常洛和福王相比,一个是宫女的儿子,一个是贵妃的儿子,谁贵谁贱一目了然。
退一万步说,即便后来朱常洛的母亲被册封为恭妃,但与贵妃相比,依然差了好几个级别。换句话说,在万历皇帝的庶子之中,福王的身份要远远高于朱常洛。从这层意义上说,万历即便立福王为太子,于情于理也都说得过去。
但问题是,因为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后李氏,恰好也是宫女出身,所以这就让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朱常洛身上看到了机会。因为,既然万历皇帝的母亲也是宫女出身,那万历皇帝自然无法以“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来确立太子。
一切是显然的,万历如果把这条原则搬出来,岂不是公开打他自己和他母亲的脸么?因为按照这条原则,万历哪有资格当皇帝呢?他的母亲哪有资格当太后呢?
记得有一次万历只是在太后面前说漏了嘴,说朱常洛是宫女生的儿子,结果就被太后狠狠的责骂了一顿,万历当时就吓得跪在了地上!
事实上,正是因为太后和万历有这层经历,大臣们才敢积极拥护朱常洛当太子,否则给他们十个胆,他们也不敢随便介入这其中。因为,这纯属是找死。
所以对于大臣们来说,他们在这种背景下支持朱常洛当皇储,并不用冒多大风险,接下来他们只就需要看这件事的收益大不大。
很明显,收益非常非常的大。因为,如果是福王当太子并继承皇位,那这与朝廷中的众多官员们,显然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人家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受宠而被立为皇储。但是,如果是朱常洛当上太子并继承皇位呢?显然就是众多正义之士们支持的结果。
因为,万历皇帝不喜欢他,母亲也不受宠,身份又低微,但朱常洛却能竞争过郑贵妃的儿子,这就是因为许多正义之士在支持他。所以,朱常洛当上皇帝后,自然会感激这些人,重用这些人,给他们升官加爵。
与此同时,福王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所以郑贵妃的娘家人相对比较强势,在这种背景下,等福王继承皇位后,那郑贵妃的父母、兄弟姐妹、大兄哥小舅子等自然都会活跃在朝堂上,将本属于官员们的权力瓜分走一大部分。
反观朱常洛,他的母亲只是个卑微的宫女,没有强势的娘家人,所以他当皇帝,自然不会出现强大的外戚来瓜分官员们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官员们,就是太后和皇后,也愿意支持朱常洛来当太子。因为,这样的朱常洛即位,注定是个弱势皇帝。那既然皇帝弱势,朝廷的权力,自然就由大家一起来瓜分。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看到竟然有这样一个可以捞取丰厚政治资本的机会时,就果断开始行动,立马奏请万历立朱常洛为太子,由此也开启了立国本之争的序幕。而当这个事件被捅出来后,其他官员们自然也就无法再置身事外。
因为,如果他们置身事外,到时不管是福王即位,还是朱常洛即位,这些不表态的官员,很有可能被扣上反动派的帽烂则子。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们自然都得开始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只要稍微一分析,就明白朱常洛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站在了朱常洛这边。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的国本之争,不过是某些官员们想借此机会捞政治资本罢了。事实上,当时闹得最凶的,就是那些所谓的东林党,而他们也因此获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
问题是,对于明朝的百姓来说,是常洛当太子,还是福王当太子,有多大区别吗?对于大明朝而言,难道会因为福王当太子,大明朝就会突然变得兴盛?又或者会突然急转直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