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知识>西安事变 名词解释

西安事变 名词解释

2024-11-29 18:41:17 编辑:zane 浏览量:618

西安事变 名词解释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 名词解释

事件结果: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5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事件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陪蒋介石夫妇回到洛阳,后转飞南京。 

张学良:12月26日,到南京后,张学良不幸被扣,由大衡销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

军队: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社会评价: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脊拦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樱型重大作用。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rticle/22611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