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知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诗人......说明了......描写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诗人......说明了......描写了......。

2024-12-28 19:16:58 编辑:zane 浏览量:516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诗人......说明了......描写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了诗人......说明了......描写了......。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培州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配贺蔽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好象下垂的冠缨,它品性高拍败洁,栖高处饮清露。它那悦耳动听的长鸣声,就出自那棵远处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article/24984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