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一首古诗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不是故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个盯枣桐汉语词汇,出自岩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诏。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凯坦,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释义:
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只有君主贤德,才能收服领导那些文武群臣。
注释:
1、勿:不要。
2、以:认为,以为。
3、善:好的行为,和“恶”相对。
4、为:做,行。
4、恶:犯罪的事,极坏的事,和“善”相对。
扩展资料:
刘备托孤时,刘禅还在成都,没有见到刘备最后一面,这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如果刘备地下有灵,治国无能、不战而降的刘禅恐怕也无颜见刘备,相见不如怀念,徒增烦悲而已。
托孤时诸葛亮自然是一号角色,那二号李严的地位如何理解?李严是尚书令(但不录尚书事),军职是“中都护”,相当于魏国司马懿的都督雍、凉等一或多个州的军事,蜀国只有一州,李严的中都护都督五个郡,实力远在郡守之上。
刘备选择诸葛亮和李严,应该说是费了心思的:诸葛亮是可以信赖的荆襄老人代表;李严虽是荆州人士,但原是刘璋属下,是新人代表,所以刘备用他来平衡诸葛亮。
刘备的托孤算是托对了人,比起同期魏国曹叡将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东吴的孙权将孙亮托孤于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场的结局,尽管诸葛亮、李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权利之争,如李严请求割益州东边五郡为巴州,诸葛亮没有许可;李严因为犯错被诸葛亮免职等,但总体而言,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托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托孤之谜。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民网——刘备托孤之谜:并非真心让位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