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理想的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准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 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2、鲁迅《弃医从文--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3、《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4、《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拿指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5、班超《投笔从戎--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着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番事业。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
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 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 叹息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习张骞,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或姿勋,以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埋头于笔墨纸砚之间呢?“不久,他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
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衫敏绝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