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何为官,何为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通过国家选拔后由吏部任命的官员称为官,无论是科举还是察举或者九品中正中的定品,官是有品级的,除了中央以外,地方上的“官”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吏。
以明朝为例,中了举人以后就可以当官了,当然了中进士的都是当正印官,举人只能当副职了;明朝的地方官只到县一级,设有县令一人、县丞一人、县尉一人、学正一人,很显然,这四个人是不可能把一个县的所有事物都管过来的,所以必须自己招人,这些招来的人就是“吏”。
当然,有些“吏”也不是随便人命的,比方说六房(对应中央的六部)管事,至少是秀才,还要报南京吏部批准,其他的衙役之类就由县令自己任命了。
扩展资料:
官吏分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余掘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竖链核等唤丛)。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