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出自哪里?有道理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大人虎变”是《易·革卦》的九五爻辞,其辞曰:“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其《象传》释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是《易·革卦》的上六爻辞,其辞曰:“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其《象传》释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两句爻辞,我们首先应该看看《革卦》是怎样一个卦。
《革卦》是讲革命的卦。所谓“革命”,就是指天命有革。《革卦·象辞》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泽中有火”是天象,水火相息,不是火灭就是泽涸,两者必有一亡,矛盾不可调和,故天道必革。“治历明时”,就是改朝换代。 古人认为帝王承天命而君天下,帝位相承和天体运行相次序,每个帝王皆各有历数。《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历数在谁,则由谁承帝位,帝王易姓,谓改历。天改命,则帝改历。
治历明时指重新计算历数、时间,开始新的统治。《革卦·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就更明确地指出,《革卦》就是天改命、帝改历的革命之卦。
从卦象上讲,《革卦》是由《大壮卦》变化而来的。《革卦》六二原为《大壮卦》六五,《大壮卦》六五本是君王,但柔居刚位而不当,不堪称“九五至尊段薯”。卦变为《革卦》后,《大壮卦》六五之君被赶下台,最终回到内卦中位,回家“卖红薯”去了。赶他下台的就是《革卦》九五,《革卦》九五“治历明时”,完成了改朝换代,开始了新的统治。而《革卦》上六原为《大壮卦》上六,身居高位,本是旧王朝的元老重臣,现在改朝换代了,何去何从,自有演变。
“大人虎变”是《革卦》的九五爻辞,意思说白了就是夺取了王权,登上了王位。 “虎”在《易经》中就是君王的象征。虎是独居动物,有自己的领地。古代蚂派君王喜欢称孤道寡,或称“余一人”,就是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则说明虎威猛、可怕,二则主要是说虎不允许别人有挑战自己的实力和机会,一旦虎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和挑战,就会不顾一切加以排除。虎是兽中之王,古代是以虎喻王,而不是以龙喻王闷燃贺,在《周易》中,龙只是供人驱乘的坐骑,这一点必须明确。《乾卦》中有“时乘六龙以御天”之语,王是唯一的,不可能同时有六个,更不可能被人驱乘。后代对《周易》的理解逐渐肤浅,自以为是并以讹传讹,不知何时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连君王都误导了。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是《革卦》的上六爻辞,意思是改朝换代后,身居高位的旧臣遗老的两种选择和表现,也就是说上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象。一是豹变的君子,二是革面的小人。小人革面是表示顺从、臣服;君子豹变是表示避让。虎与豹都是大型猫科食肉动物,都有自己的领地,属于食物链的同一等级,故虎与豹的关系,不属于上下臣服关系。虎一般不以豹为捕猎对象,但虎豹相遇时,豹一般采取避让态度,不敢与虎争雄,不过也不会臣服于虎。虎体型更大,力量更强,但豹更敏捷,且善攀树,豹获得猎物后,一般都要把猎物拖到树上。善于攀高实际上是避让性质的本领。革命之后,上六若为君子,就会对新的帝王采取避让而不臣服的态度,以相安无事为原则;上六若为小人,则会主动笑脸相迎,表示顺从臣服。“革面”就是易容,由对旧君陪笑脸改为对新君陪笑脸。
从卦象上讲,《革卦》九五和上六两爻,一个是阳爻,一个是阴爻。阴爻象点状斑纹,阳爻象条状斑纹。《革卦》九五位居中位,中五行属土,其色为黄;又五位为王位,其色黄而有条状斑纹,位居兽中之王者,非虎其谁?故曰“大人虎变”。这只虎主要是从其斑纹上看出来的,故《象传》释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革卦》上六为阴爻,其纹为断续的点状,又上六居极高之位,说明上六在食物链中居顶层地位且善攀高。上六居食物链顶层地位,有点状斑纹,且善攀高者,豹之象也,故曰“豹变”。又《革卦》 上六是兑体主爻,“兑为说”,“说”通“悦”,喜悦就会面露笑容,故上六有面露笑容之象。《革卦》是由《大壮卦》变化而来,上六在《大壮卦》中居震体,卦变为《革卦》后震体变为兑体。震为雷,令人怖,《震卦·象辞》曰:“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卦变前后,上六先恐惧而后笑,面容易色,故曰“革面”。上六阴柔,《易》以柔为小,故取象为“小人”,故曰“小人革面”。《革卦》上六与九五比邻,上六的笑脸是露给九五看的,表示顺从于九五。九五为君,故爻象传释曰:“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武王革命胜利后,豹变避让者如箕子;革面归服者如微子;而征而反叛者如武庚禄父。 商王朝覆灭后,箕子拒绝了周武王的重用,遗《洪范九畴》后避走朝鲜,后在朝鲜建立了箕子王朝。称为“箕子朝鲜”,并得到周王的认可和尊重,并不把箕子朝鲜当臣属看待。
早在灭商之前,箕子就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尚书·微子》) 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后微子又被封于商代宗邑,建立宋国,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武王克殷班师时,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后武庚拉拢不满周公的管叔,蔡叔等又起兵反周,局势一度变得很严重。但周代商而王天下,已是大势所定,周公亲领大军东征,首先集中兵力诛灭了武庚,又杀死管叔,流放蔡叔,消除了叛乱的中心势力。再经三年苦战,相继平定了东方诸国,彻底完成了灭商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