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生活百科>概括《赣南游击词》主要内容

概括《赣南游击词》主要内容

2024-12-05 14:49:45 编辑:zane 浏览量:622

概括《赣南游击词》主要内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概括《赣南游击词》主要内容

这组词调寄《忆江南》。《忆江南》词牌短小活泼,如行云流水,很适宜于边叙事边抒情,边写景边议论。这一组词共十二首,每首可独立成章,每一首《忆江南》恰似电影的一个镜头,它们之间又有内在联系,也可看成一整首长诗。 前五首词,从形式上看,是以时间为序来写的;从内容上看,是描写当时红军极端困苦的游击生活的各个侧面。 诗人头一首先写“宿苦”。“天将晓,队员醒来早”,在天将明还未明之时,游击队员已经早早醒来了。为何队员醒得这样早呢?“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可见原因一是露寒,二是知了鸣叫,更主要的是后一句,“满身沾野草。”露宿野营,大地作床,野草当被怎能御寒?宿营可谓极端苦矣。但诗人抓住“满身沾野草”这一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以诙谐的口气写出,就使得这首诗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和红军战士的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给人以低沉压抑之感。 第二首是写“食艰”。“天将午,饥肠响如鼓”。天还不到午时,而肚子已饿得咕咕鼓响。这说明红军战士在经受着饥饿的折磨。原因何在呢?“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敌军重重包围严密封锁,时达三月有余,囊中存粮已剩无几,妄图把游模我红军战士饿死在山上。但我红军战士以野菜充饥,忍受着肚中响如鼓数碧的煎熬,坚持战斗。表现了他们决不屈服的顽强的战斗精神。 第三首是写“居危”。因为“已误期”,我派出的交通员未能按时返归,说明发生了敌情。“立即就迁居”说明我红军战士警惕性很高,恰当地反映出了游击生活的特点。如稍一麻痹大意,就会发生危险,因此我军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敌情十分敏感,一有异变,立即转移。这里从居无定处来反映红军队员的处境的艰难危险。 第四、五首写“夜难”。前者写阴雨,后者写转晴。前一首是难以成梦,后一首是入梦还念叨着敌情。前首是写无法入睡的难,后首是通过梦中念敌情反映军情的危急在战士心理上造成的高度警觉。 下面七首有变化。每首头一句三个字似是一首诗的小标题,基本能概括本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是写红军战士与敌人顽强巧妙的斗争,写敌人的疯狂屠杀,战士与人民的鱼水关系,战士勤于学习,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必胜信念。 “休玩笑”首,写红军战士严密的军事纪律和高度的革命警惕性。这首主要侧重议论。 “叹缺粮”首,自己动手,解决吃的问题。粮尚无几,何尝食肉。他们除了寻找杨梅和竹笋充饥外,还猎取野猪和蛇来做肉食,改善生活。“三月肉不尝”可见生活很苦。但“猎取忙”、“捉蛇二尺长”,却又见战士的生活情趣很浓,又使人联想到,当他们在久饥之后,饱餐野味时的欣喜之情状。 “满山抄”首,封锁围困无济于事。前三句写国民党反动派对游击区残酷烧杀,敌人越残酷,人民反抗的烈火就越旺盛,纷纷请求与敌交兵,这首前后衬托。 “讲战术”首,人民怒火中烧,但我军不是和敌人去鲁莽拼杀,而是讲究战术策略,以巧制敌。“稳坐钓鱼台”,是成语,说明成竹在胸,牢牢把握着斗争的主动权。“敌神毕缓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这是对游击战术的生动概括,说明我军实行的是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实就虚,乘其不备,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敌人只好“乖乖听安排”。实力强大的敌人,在我游击战士灵活运用游击战术面前,已成为囊中之物,瓮中之鳖。 “靠人民”首,是写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血肉关系。用“再生亲父母”、“好儿郎”来写军民关系真挚、贴切、动情。有了这样密切牢固关系基础上的人民群众的支援,我们的军队就会“革命强中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也就写出了革命胜利的深厚基础和坚强后盾。 “勤学习”首,尽管当时处于艰难困苦的抗战年代,但他仍勉励战士刻苦学习,为革命成功后生产建设作好充分准备。可以看出陈总和战士们高瞻远瞩、坚持学习,不断进步的可贵精神境界。 最后“莫怨嗟”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恶劣环境条件面前,不牢骚、不怨天尤人,仍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这首诗,朗朗上口,百读不厌,有些名句一直传诵在读者群众中。写惨苦的战斗生活却充满乐观情趣,面对强敌却写得那样轻松沉着自如,用通俗的语言却写出了如此隽永耐人寻味的诗词,这不能不使我对陈总诗歌既敬佩又引起诸多思考。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life/23452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