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生活百科>滥觞的“滥觞”的使用

滥觞的“滥觞”的使用

2024-12-25 00:05:54 编辑:zane 浏览量:624

滥觞的“滥觞”的使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滥觞”一词属于古语词、书面词,但也不算是十分冷僻的词。基本所有的语词类辞书都收录了,且解释基本一致。 《辞源》(1979年版)的解释:

【滥觞】《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又见《韩诗外传》三、刘向《说苑·杂言》、《孔子家语·三恕》。原意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少,只能浮起酒杯。后以指事物的起源。《梁书·钟嵘传·诗品·通论》:“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云:‘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唐刘知几《史通·断限》:“若《汉书》之立表志,其殆侵官离局者乎!考其滥觞所出,起于司马氏。”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的解释:

【滥觞】〈书〉①名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②动起源:词~于唐,兴盛于宋。

以上两种解释比较有代表性,《辞源》(1979年版)的解释符合词语产生的理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的解释符合词义演变的过程。基本上辞书解释的共同点是,“滥觞”的含义只有一个:起源;而其词性包括名词和动词两类。这在感情色彩上则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指好的事物的起源,也可以指坏的事物的起源。 以下是名词用法的正确用例:

(1)随后,在当地居民李栋梁的带领下,当地民众、环保社团、专家、大学生联合掀起了一场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的环保运动。这起事件也成为了台湾环保运配铅动的滥觞。(《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以下是动词用法的正确用例:

(2)文物研究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滥觞于古代金石学;但文物学在中国又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年轻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建立。(《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 日)

比较起来,用作动词的比用作名词的要多。用作动词时,多组成“滥觞于……”结构形式,表示起源的时间、地点或基础。 但是实际上,“滥觞”一词被用错的频率很高。我通过百度搜索所作调查,用错的比例大于10%。

错用最多的是把“滥觞”当作“泛滥”“滥(过多,过度)”,而视为贬义。如:

①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性行为似乎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尤其爱情的纯洁和相互忠诚被一些人刻意淡化,代之的是性的随意和滥觞。(《中国“问题孩子”调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②在当今经济学领域中,“分工产生效益”早已被讨论得滥觞了,实际上,“分工之后的结合产生更大效益”则几乎被遗忘。(《新京报》2007年11月3日)

③但不知从何时起,“照顾”日益成为一种制度,照顾至上、照顾太多、照顾必然。县级以上党政干部从“一线”下来,如果什么职务也不安排,反而不正常,因此造成了当前各地“改非”的滥觞。(《廉政瞭望》2007年第11期)

有时甚至被当成“滥用”“滥施”等意思:

④其实,后者的秩序和安全完全可以从市场或拍盯农村内部的约束力量那里获得,政府作为外部监管力量介入,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有边界意识,更不能借助公共安全之名,行权力滥觞之实,否则这样的政策就是恶的政策,迟早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9日)

有用作“波及”“影响”的:

⑤谟武文苑兴办20年来,不仅走出顺昌,在全市推广,而且滥觞城镇其他行业。(《闽北日报》2006年5月9日)

⑥可能是慈禧太后青睐色彩浓艳的粉彩瓷,而不喜欢这种相比之下色彩淡雅并作诗题跋,带有文人气息的品种,故作品数量极少,在官窑之作中未成气候,但它却滥觞了清末民初的浅降彩瓷。(千龙网2007年12月28日)

还有一些用例则令人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如:

⑦黄石旧岩,流水滥觞。昨日,在江海学院学生宿舍区,一处由中国著名叠石专家方惠设计的叠石假山正式完成。(《扬子晚报》2007年10月15日)

用“滥觞”来形容流水,是说水势小袭卖和还是大?是说泉水从这儿发源还是从这儿流过呢?

⑧长山洋子很艳,华丽和服登台,长袖翩翩,莲步碎碎,色艺都好。40岁的年纪,滥觞熟女,歌声柔腻婉转,媚声隆隆,不是一般的迷人。(《新民晚报》2007年11月4日)

用“滥觞”这样的古语词来形容“熟女”这样的时尚词,真不知作者是想把它当作什么意思?看来是把它作为褒义词来用的。是当作一个副词,来说明“熟”的程度呢,还是当作一个动词,即“产生”“孕育”一类意思?

⑨本书记录的是青春和岁月的滥觞,我不知道本书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夸张。(《山西青年报》2007年11月29日)

这里的“滥觞”好像是痕迹、轨迹、足迹一类意思,但这有根据吗?

⑩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在《著作权法》和《刑法》中增加“剽窃罪”,也许法律是到了该对道德滥觞有所作为的时候了。(《杂文报》2007年11月6日)

这里的“滥觞”到底为何意真令人琢磨不透。首先它是贬义词,好像作者是因音近而把它当作“沦丧”?是不是因为“滥觞”两个字听起来像“烂”“伤”而使人反感从而引起如此误用呢?

“滥觞”的误用和人们不熟悉这个词的来历有关,更和作者、编辑不认真查核辞书、审阅文稿的粗疏作风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少数专家的误导有关。

郭灿金、张召鹏合著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一书有一节的题目是《“滥觞”到底是何意》,作者认为“滥觞”一词有多种含义: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2.指小水。例如:南朝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觞逶迤,周流兰殿。”

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指出:“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4.波及,影响。这是“滥觞”的动词用法。例如: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沧浪诗评》中评价盛唐诗时这样写道:“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

5.泛滥;过分。例如:《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

这本书的意见影响很大,但它实在是误导。对这个词我一直关注,多年来,我阅读《读书》《书屋》《文史知识》《中华读书报》等读者层次较高的报刊上所发现的该词的用例,从来没有一个是“起源”以外的意义。上述5种含义,1、2两种只是它的初始义,与今天的使用无关,可以忽略不计,即如该书所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波及,影响”“泛滥”的用法,在现当代经典或典范作品中也是不存在的,或者已经淡出了(否则作者理应举出现当代的用例);而在今天人们的语用实践中,“滥觞”的含义仅剩下了“起源”。如果不是这样,所有的语文辞典都无一例外地作同样的解释,就没法解释了。

滥觞的“滥觞”的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life/24802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