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红星照耀中国〉400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对于《红星照耀中国》是久仰大名,但又一直没有机会看。作为一名传播学子,,它无疑是必看的一本书。在谈我的读后感受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这本书极其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埃德加〃斯诺在一九〇五年出生于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以后,他开始毕业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一九二八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到了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一九三〇年以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徒步经过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在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国地下党员有所接触。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携没樱周恩辩丛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察信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我对这本书的感想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文章几乎都用的是白描和叙事的手法,作者最大程度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他写得那样仿佛几十年前那块还是土地的影像,那一代革命人的形象都浮现在眼前。它记叙的是真实的事情,一位美国的记者第一次进入被层层封锁的红军苏区,以一个记者客观的视角来描叙他接触的人与物。书中讲述的事像小说,可是它是真实的,我似乎能够想象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的情景,它们是那么亲切而又新鲜,有血有肉,我在想十部革命宣传电影都比不上一本《红星照耀中国》。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了解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激情昂扬的时代。从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当时的时局,会受到最少的倾向性干扰,最大程斯诺希望“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但是蓬勃发展的红区和狂飙突进的中国革命震撼了斯诺。但一篇新闻报道,新闻著作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战争年代很多是没有谁是谁非的,也不可能用道德制高点来要求战争中的人们。革命战争就得有牺牲,只是这牺牲是否有足够的价值。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那个红色的中国,跟教科书中也有很多出入,更真实。教科书只是如何说中国共产党的好,让人看看了不觉有一种不真实感,太过片面化,主观化。教科书中的共产党的历史是一段美化了的历史。然而当时的人们对共产党,对红军,对根据地的疑惑比我们现在还多得多。书中描述的当时社会上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之少也是我之前不能想象的。我想,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其神秘程度诀不比今天本·拉登的恐怖组织低。而人们往往会对不清楚的事或人妖魔化,了解得越少,各种谣言四处散播。到底红色中国的真正面目是什么???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斯诺他本人也是带着诸多疑惑踏上这段旅程的。在第一篇中单单斯诺列出的额疑问就有几千字之多。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政党?其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到底是怎样的人?抑或他们传说中的领导人毛泽东是怎样的人?或者象南京官方宣布的那样,毛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 历经坎坷终于到达了当时苏区,亲眼看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 他用着朴实的语言描绘叙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例如对与周恩来初次见面的描写: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 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简洁的文字,生动的细节,形象化的描述,神形毕现地再现了斯诺与周恩来的初次见面这种叙述特点产生地艺术魅力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未经利用、不为人知的材料,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这种叙述在书中随处可见。在他的笔下,一些在当时人们认为不甚了解的一群人,甚至认是传说的一群人,在他的笔下,显得那么真实,那么立体。想必许多人在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喜欢上这些人,这块土地,以及他们的热情······书中对毛泽东的描写最为详尽,文中写到毛泽东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个很 讲究外在的一个人。他甚至当着斯诺,当着林彪接下裤子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不拘小节的程度感到惊叹。尤其让我感到很幽默的是毛泽东的回忆他童年与私塾老师,与他父亲斗争的那一段。 “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 ······用这种革命语言来叙述小时侯的斗争史,以大写小。明明是很正常的家庭纠纷,却用这样的语言叙述出来。我不知道毛泽东当时就这样说的还是后来翻译者附会上去的。但这种语言风格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但幽默归幽默,但从中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小时侯就有一种叛逆心理,懂得通过斗争和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小看大,从中就可看出其成长为一位革命者的潜质。其实不只毛泽东,文中提到的叙述到的中共领导的儿时回忆,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叛逆和革命精神。贺龙,朱德,徐海东······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就是斯诺走的那天,大家都来送行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我的扑克俱乐部成员全体出动来送行,有些“小鬼”陪我走到保安城墙根。我停下来给老徐和老谢拍照,他们象小学生那样互相搭着肩膀。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别了,红色中国在这些虽然平淡的叙述描写中,却可以看出他们的可爱。也看出斯诺对这块土地的不舍以及他不自觉萌发出的深深的感情。“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去审视一段历史其实觉得那还是一个蛮有激情的时代,人们都在为理想而生存”。“怀念过去,了解历史。看看老一辈们是怎么解放中国的”“可谓中国人必读的红色经典。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炮火直抵眼睫星火可以燎原的中国,得以了解我们那些最可敬最可爱的时代先驱们,以及那被这鲜红的赤子之心打动的外国良心! 此书是珍藏本,建议每个家庭都私藏一本: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确实,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象。难道中国真的只适合一党专政吗?” “这本书很好,读起来不像政治类书籍枯燥,语言很口语,在平淡的叙述中让人重温那个年代,同时从平淡的故事和作者经历中明白中国革命能胜利的道理,值得一读”过去的历史还是有必要了解的。过去的共产党人的生活是很艰苦。还不错。满意的请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