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的军事战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勃列日涅夫主义-勃列日涅夫主义 ,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该主义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勃列日涅夫主义-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链告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含碰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辩护。1979年,在阿富汗亲苏政权倒台后,苏联又出兵侵略阿富汗。批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对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批评和谴责。1968年8月,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提出对对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内容加以棚老明谴责。1968年11月,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指出“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968年-1969年,中国的两报一刊社论批判勃列日涅夫主义为霸权主义,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强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