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宗禅”和“南宗禅”?南北宗禅的思想各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北宗”通常指的是神秀一脉的禅法传承,广义而言,应包括当时在北方流行的与神秀一脉近似的各家禅法。达摩禅学传至五祖弘忍,由于东山法门的创立,影响渐广势力渐大。唐高宗咸亨五年,弘忍圆寂后,东山法门内部出现重大的思想分歧。弘忍大弟子神秀与慧能各自形成两派,而在武则天、唐中宗的辅助下,神秀、道安、玄赜等人继续践行和传播以循序渐进的修行为特点的禅法,与慧能在南方所传播的以顿悟为基本的禅法形成对抗。
神秀作为北宗禅的主脉,在安史之乱前达到了鼎盛时期歼庆散,有“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的说法,其影响远远大于慧能的南宗禅。神秀先后受到武则天和唐中宗的礼遇,武则天为其在当阳置度门寺。普寂是神秀的首席弟子,当时神秀年事已高,皇帝特下召令普寂代神秀总统其法众,他就是后人称誉的“大照禅师”。据说,普寂有一万之众的门徒,仅“升堂者”就达63人。普寂的弟子有广德、同光、法玩、一行等,而广德又传昙真,昙真传“十哲”,著名的密宗大师惠果幼时也曾师从昙真习经,昙真被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尊为“国师”,故而北宗禅这一脉的传承略与唐朝皇室始终相连。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北宗由于失去寺院经济的有力支撑,在其后的100余年里,渐渐走向衰落,历经唐武宗会昌五年废佛之后,北宗禅更是一蹶不振。
“南宗”顾名思义是与“北宗”相对的宗派,也就是慧能开创的禅差改宗门派。这一命名,在当时有其特定的涵义。若抛开当时神秀的北宗而单从地域的分布上来看“南宗”,这就失去两个宗派对立争执的意义了。慧能、神秀的时代是一个禅学百家争鸣的时代,地域上的南宗不仅仅是慧能一系,“北宗”也不光是神秀一系。但在禅宗历史上,“南宗禅”已成为慧能一系禅的代名词。
慧能得到弘忍的衣钵后南下,先是在草莽中隐居了10余年,后来便在岭南地区开展他的传教工作。不久,他的两名弟子分别以氏氏独特的方式在湖南、江西的偏僻之地埋头传道,逐渐形成气候,使当时其余的各系禅显得黯然无光。慧能弟子们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便产生了最富特色的所谓五家禅。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初为确立南宗与北宗相抗衡的正统地位的菏泽神会一门,被皇室尊为“七祖”的慧能的大弟子神会,竟在南宗的发展中渐渐从南宗正统法系里消失,被列入旁系,并且门庭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