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最早和什么有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倒霉最早和科举考试有关。
“倒霉”一词是浙江一带的方言,产生于明朝末年。“倒霉”一词的产生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民间习惯有关。
倒霉,指不良状况,尤指关于健康、命运或前途的坏状况。常用于谴责或因痛苦而呼喊。起源于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卜早,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 “倒楣”。
“楣” 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 与 “霉” 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 “倒楣” 亦即 “倒霉” 了。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前握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型悔雀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