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的历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
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历改颤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为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肢败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
扩展资料: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歼团,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这一精神的主题。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两个务必的提出,既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全党的告诫,又是由党所领导的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党即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课题所决定的。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从而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柏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