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百科>百科词条>理解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理解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2024-11-19 21:49:54 编辑:zane 浏览量:596

理解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理解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阅读古诗词莫忘知人论世  上午《相见欢》一课,自觉上得很不成功,老师尽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东拉西扯,用心良苦,奈何学生就是呆呆得不受你的的驱使,原因何在。从事后授课老师的介绍,她是想通过大量的课外诗句,让学生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同时让学生懂得了积累的重要性。  但为什么效果不好了,我想是因为老师忘记了欣赏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例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通过诗歌题目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诗歌内容决不像字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但是只有和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才能正确深入的了解这首诗。唐代的科举考试,并非密封卷。主考官除了要审阅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推荐。因此,唐时的掘哪士人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干谒”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闺意献张水部》一诗,即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这首诗歌的外在含义和真实意图之间并无实质性联系,但诗人却巧妙用笔,通过新颖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把二者统一在一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语)”,使人读后叹为观止,为诗人的笔力所折服。举子们的命运操纵在主考官的手中,能否金榜题名,取决于自己的应试文章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朱庆馀虚心地向张籍询问,其临深履薄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诗中写新娘的郑重其事和忧虑紧张,正是用以表达诗人对前程的急切关注。了解到唐朝这一特点之后,进而也就可以理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巧老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下面就“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简单的谈几个方面:  (一)“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我们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和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两首绝句,如了解背景材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和原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从而也就能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交代了具体的时令,并且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的感情,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而当时正值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现状由盛而衰,“落花时节”便又包含了国家衰变之意。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二)“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  诗人通过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让读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或者咏物,或者写景孝散升,或者描摹人物情态,或者刻画生活场景,不一而足。诗歌中的意境是运用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现实的境界。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经历往往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问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王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诗人,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潜心向佛,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这对他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划恬静安宁的心境。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的思想相吻合。  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要求概括这首诗的意境。答案是“意境雄阔,苍凉悲壮”。这种意境也几乎是当时所有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时期的开元、天宝年间,于其时边境战争对国人的深刻影响,开元、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尤其是开元中期到安史之乱的这近30年间,边境线上没有一年不发生武装冲突,有时候经常是数条战线同时作战。这些情况对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边塞诗的创作盛极一时,很多诗人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由于胡地特殊的人情风土,诗人们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调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情来作为背景。比如我们熟悉的岑参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们希望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不仅对诗歌的意境有影响,还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感情。  (三)“知人论世”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  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在创作时总是通过种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  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这首诗中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个被战乱夺走丈夫,生活困苦,显得苍老枯槁的妇女形象。这个妇女形象的刻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这个寡妇的生活极其悲惨,即使是这样,统治阶级仍然没有放过她,即使躲到深山里去,也逃避不了征徭,统治阶级的各种赋税就象一张大网,人民根本无法逃避,这种残酷把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推向了更大的深渊。杜荀鹤“山中寡妇”的形象把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使读者对当时的人民同情之至,对统治者产生巨大的不满。  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上午的这位教师过于注重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把“知人论世”放到了一个很轻的地位上,所以学生难以理解深切理解李后主的感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歌是最本原而且最本真的艺术,它铭刻着人类的理性与情感,睿智与思索,想象与呐喊,坎坷与坦途。或雄奇壮观,或哀恸欲绝,或蕴籍风流,或刚烈勇猛,或冲淡平和,或绚丽多姿,或愉悦兴奋,或柔情万种,或睿智明达,或质朴无华,或含蓄婉转……战争风云,政治兴衰,人际遇合,离情别愁,山川风物,民俗演进等等,也一一奔涌眼底。这是一个真正的海洋,但又不止于海洋般空间的博大,还兼有时间的悠远和想象的无穷。愿我们能够把握正确的方法去真正了解它。  知人论世 : 解读古诗词的起点  (浙江省嵊州市教研室 徐 放 312400)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为诗人自我形象,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带有诗人的影子。《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解读诗歌时如果能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因此,我们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人论世作为解读古诗词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情诗境。  一、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隐居襄阳鹿门山时所写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题材普通,叙事写景朴实,语言平淡,然而,“淡极始知花更艳”。我们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其内在的韵味,即情趣盎然的田园风光,简约朴实的田家生活,坦率纯真的主客情谊,以及洋溢其间的诗人因政治失意而一时忘情在农事,忘怀于世事,陶醉于田园的愉悦之情。但如果我们能了解当时襄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那么对此诗的领会便会更亲切更深入。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因为孟浩然大半辈子岁月在襄阳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他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很多名胜,到头还是“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其人其诗,也才可以真正领会到《过故人庄》一诗中诗人确实是在田园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因而在尽情歌唱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田家生活的同时,把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珍惜人间友谊、追求理想中的社会美的真实感情渗透到字里行间,并把忘怀名利的超旷怡悦之情蕴藏其中。所以我们读此诗后会感到兴会自然,情味隽永,亲切感人,并获得历久难忘的印象。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对诗人生平经历的了解,往往能使读者体味其诗作的味外之味。读杜诗时,应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诗人陷身安禄山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经受了国破家散的痛苦,因此才有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重叹息,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愤感慨。读苏词时,应知道苏东坡平生经历的命运打击与政治风浪,及其乐观坚韧的禀性,所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样才能充分玩味他经常表现在诗词中的那一分性情与学养,才能领会得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也才能真正懂得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愿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情志。读孟郊的《游子吟》,则可以向学生介绍: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当作者年过半百、终于将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老母亲接到溧阳,百感交集,挥笔写下此诗。这样,学生将更易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传诵的诗句背后,作者为自己无法报答母亲深恩的深深自责。  三、了解诗人的品性修养。  读诗时,如知诗人之性情,乃至知道其生平交游,有时便能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体会到诸多别趣。如李白《赠汪伦》诗,活脱脱画出了两个不拘俗套的人,这就需熟知李白,还应知道与此诗直接相关的汪伦其人。汪伦书信相邀:“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他才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住了好几天。故事反映李白与汪伦的性格与交情,诗中未说不必说的饯别场面,不辞而别的李白落落大方,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既热情又不流于伤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短短十四字,写出了两个乐天派,一对忘形交。  如果对诗人精神品格有一个大的把握,则有利于读者在解读诗歌时由此及彼生发联想感悟诗情和诗理。比如,陆游少有报国之志,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但为秦桧所嫉,一年后殿试便被黜落了;以后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北伐,随北伐的失利而被罢官乡里;48岁助宣抚使王炎赴前线,结果不到一年随着王炎的调走,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此后,宦海浮沉,屡遭排挤打击,人生道路十分坎坷,但诗人坚强的斗志始终如一,深沉的爱国思想至死不衰。“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在他浩瀚的九千三百多首诗词中,闪射着爱国主义的夺目光辉。所以,我们从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看到60岁的陆游独居孤村但心怀壮志,不得志尚不自哀,以至积思成梦,“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从他的《示儿》中看到85岁的陆游临终时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谆谆教诲子孙不忘北定中原的大事。如果再读到他的《卜算子·咏梅》,联系他一生的政治遭遇和矢志不渝的高风亮节,则从“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可见,词里所写的梅花,正是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化身。  四、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读诗时还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社会习俗甚至写作的缘起。  在学习唐代边塞诗的时候,不妨向学生介绍一下“大唐盛世”的时代氛围。随着经济日兴,舟车便捷,文人士子游学登临甚众,因而视野更开阔,胸襟更博大。于是不少文人崇尚军功,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由此出现了大量的边战争题材的作品,并从中表现出这些文人学子建功立业的愿望。于是我们不难理解杨炯《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意气风发,也就好懂王之涣《凉州词》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奔放豪壮的感情及视死如归的勇气了。  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须了解古代习俗。重阳节这天人们要举家外出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以此消灾避疫。“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诗人设想兄弟们这天在家乡登高,把茱萸一一分插在亲人身上,却因发觉在场的少了我一人而感到惆怅。此为从对方着笔,说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读孟郊的《登科后》,又须知唐代科考制度。在秋季举行进士科考试,于下年春天发榜,新进士有雁塔题名、宴集曲江之殊荣。此时牡丹正开,据赵嘏诗说新进士“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两句不是无端夸口。如果再了解了孟郊有两度下第的历史,则于诗中狂喜的心情,更能会心。  读有些诗,还须了解该诗的写作缘起。如唐代朱庆余的《闺意》(原题《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写闺情,极富生活气息,诗中新嫁娘婚后第一次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然原题暗示了作此诗之本事——这是一首科举考试前的投献之作。“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诗文请教于名流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如果再参读张水部(张籍)的答词:“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掏菱歌敌万金。”将会更觉妙趣横生。  五、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  学诗须知人,须尽量顾及作者全人。除了教材中所出现的作品和相关资料,还要了解作者其余的作品,以做到相互印证、比较和补充,否则易以偏概全,不可能达到真知。若论诗歌风格,我们看到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白居易之晓畅,李清照之婉约,但同时也应有完整的观念,才不致于对诗人有片面的理解。以杜诗而言,那些描叙兵戈离乱,表现忧国忧民,风格沉郁顿挫的“诗史”式作品,固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却也不乏抒发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之诗,如《望岳》,也不乏怜爱儿女、充满人情味的篇章,如那含情脉脉、稍涉香艳的《月夜》,忽略这些就不足以知杜甫。又如学陶渊明诗,若光从教材所选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来看诗人,他真是酒徒?他见山爱菊,浑身静穆,他完全是个隐者?其实他本是关心政治、有强烈是非观、好恶分明的人。他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一诗就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朱熹曾评论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此外,陶渊明也是好几个孩子的慈祥的父亲,《责子诗》中说“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虽然诗题名为责子,其实反映的是亲子之情,是感到五个儿子与自己的期望相差较远时的一种拳拳爱心。陶渊明甚至还是一个毫不乏味的情人呢,他在《闲情赋》一诗中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变成各种器物,附着在这美人身上,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http://www.szsjyw.com/xk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80

版权声明:文章由 好百科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baik.com/tips/21190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