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示众 鉴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赏析:
钱理群先生曾赞《示众》是鲁迅“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两篇小说中的一篇。的确,在鲁迅诸多批判“看客”文化的作品中,《示众》是最为深刻、也是最为纯粹的小说之一。
整篇文章围绕着年龄、体态不同却又分享“看客”这基岁样一个相同特征的人们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充分揭露了看客文化的本质及其危害性。
在故事一开始,巡警押着一个人站在马路旁。在整篇文章中巡警只是在那里站着,没有其他的动作,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被押的人,也就是白背心,进行“示众”的刑罚。
而前来围观的人虽然同为被压迫者,却在不自觉中成为了统治阶级施暴的工具,这一点从他们纷云而至前来围观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来。当这种看客行为成为广泛的常态,违反常态而去追根究底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鄙夷,比如文章中的工人,并被施以同样的惩罚。
而其他人其实都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他们并不知道白背心犯了什么罪,这样看只是为了打发无聊。就像抱着孩子的老妈子说的那样: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这种无意义的围观行为和扭曲的审美,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空虚,从广义上来讲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
为了把看客行为体现的淋漓尽致,鲁迅放弃了许多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即个体人物形象。在《示众》里,众多人物虽然外表有区别,但内心其实根本没有任何不同。与其说是不同的人物,不如说是同一个人物性格在不同外表上的体现。
而这种人物性格即是鲁迅所要展现的看客文化。为了凸显出这种文化,那些可能起到干扰作用的人物性格都被抹去。当背景消失之后,本文要体现的主体也就显得格外刺眼。与此同时,这种毫无思想内涵而是只剩下看客符号的人物形象也更进一步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思想的空洞。
对于抹去人物性格带来的缺陷,鲁迅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加以弥补。整篇文章中几乎没有人有什么大的动作,而且很少有人说话,沉默持续地笼罩,营造一种压抑的气氛。在这压抑的气氛之下,细微的动作则是涌动着的暗流燃握。整个的施暴过程在压抑和紧张的气氛下被完全展现。
就像鲁迅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示众》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其审美意义而在于社会意义。通过把社会行为荒谬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他的目的是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而《示众》正是对这种目的恰到好处的体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看客心态”是中国传统社会给中国人一笔巨大的“遗产”,是中国国民最普遍的心态之一,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一次伟大的发现和深刻的概括,看客心态对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个人的危害十分恶劣,正因为看客心态是国民劣根性的渊源。
所以它的发现不仅使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第一要著”是国民精神的改变,而且直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从此以后,鲁迅不仅在散文、杂文、书信、演讲、回忆录中不断地探讨它,十余年后,又以整篇小说《示众》艺术地再现他的思搏段睁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