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十九世纪初叶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 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 提起舒伯特的名字,人们自然会想起他所创作的许许多 多脸炙人口的歌曲;而《野玫瑰》、《鲸鱼》、《菩提树》等歌曲那 沁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旋律,也自然会在人们的耳旁回响。 但是,对于不了解舒柏特一生经历的人来说,却很难想象得 到这位作曲家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这些作品来的. 生平与创作思想 舒柏特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欧洲封建复辟时期。一七 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各国所激起的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 民主运动,由于遭受各国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这时已经逐 渐地走向了低潮。一八一五年后,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建立 了反动的“加圣同盟”,他们互相勾结起来,更残酷地镇压革 命力量。而奥地利的梅特涅(梅特涅是十九世纪初叶奥地利反动政权的首相。他是反动的“神圣同盟”的鼓吹者。)政府,正是这个反动同盟的顽 固堡垒。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奥地利王室一开始就是欧 洲的野蛮、保守和反动的代表。”十九世纪初叶的奥地利,成 了“各民族的监狱”。舒柏特就是在这样黑暗的、令人窒息的 环境中生活和进行创作的。 (-)清苦的童年 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舒伯特诞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的一个平民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教师。用教 师的薪金来养活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因此,舒柏 特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苦。由于当时学校教师要兼教学生的音 乐课,所以舒相特的父亲也懂得一些音乐知识、会演奏一些 乐器。他常常聚集一些音乐爱好者在家中演奏音乐,这就使 舒柏特从小受到了音乐的薰陶。父亲还喜欢组织家人练习各 种器乐重奏以消遣自娱,在练习时,父亲奏大提琴,小舒柏特 奏中提琴,他的哥哥奏小提琴,每当父亲奏错了,小舒相特 就会立刻提醒道:“爸爸,你错了!”九岁那年,舒相特从教堂会唱指挥霍尔策学习音乐理论和风琴演奏。小舒柏特丰富的音乐知识,常常使霍尔霍大尘颂为震惊,他说:“当我想介绍给他一点新的东西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知道这个了。” 舒柏特十一岁时,以出色的童声担任了教会合唱队的歌 手,兼奏小提琴。以后又考进了教堂的合唱团寄宿学校,在 那里免费住宿和学习。少年时代的舒柏特已显露出多方面的 音乐才能。他在学校的乐队中担任首席小提琴手,而每当乐 队指挥缺席时,他就被邀请作代理指挥。这使舒伯特有机会 去熟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许多优秀的作品 和学习到不少音乐创作的知识。但是,寄宿学校的物质生活 条件却十分恶劣。寒冬时,室内没有火炉,穷苦的舒柏特又 冻又饿他曾给兄弟写信说:“我们常常想吃苹果,因为从 粗劣的午餐到晚餐之间,足足间隔八个小时呢!”舒相特早已 开始作曲,在学校念书时。他已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许多歌 曲和器乐曲。但他却常常苦于没有钱买五线纸,他曾自叹 道:“如果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一八一三年,十六岁的舒柏特离开了学校。为了减轻父亲 约经济负担,他开始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去当助理教师并教授 私人钢琴。具有艺术家气质的舒柏特,对刻板而枯燥的教书 生活十分厌烦,他多么希望能辞去教师的职务而一心一意作 曲啊!但是,如果没有了正式的职业,舒柏特又靠什么来养 活自己呢?于是,他不得不强压住内心的烦燥。去给小学生 们讲解千篇一律的拼音、文法等等。 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舒柏特还是坚持用业余时间 作曲。在不到二十岁时,他已经写出了几百首歌曲、五部交 响曲、十五首钢琴奏鸣曲和其它作品。 back to the top (二)“自由艺术家” 一八一八年,舒柏特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抱着对艺术 和生活的天真的幻想,毅然辞去了教师的职位,决心当一名 “自由艺术家”。然而,他那里料想得到,象他这样出身低微 的作曲家,在十九世纪初叶的维也纳,将会是多么地不自派大郑由啊! 对十九世纪初叶维也纳的社会状况,当时的一位进步作 家波斯特曾这样描述过:“到处都布满了秘密警察,……每个 酒店的茶房都是领有津贴的秘密暗探,……他们在饭店和旅馆到处偷听别人的谈话。就是在王宫的图书馆里,也要提防他 们。书店是常常有暗探上门的,他们的目的是侦察顾客们买了些什么书。当然,所有多少被嫌疑的信件,都要遭到检查。”维也纳官方严密地监视着社会上仿判的书报、戏剧、演出以及一切文化生活.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民主空气。但是,另一方面,为了腐蚀、麻痹人民,政府却大力提倡享乐主义的文化艺术。当时,在歌剧院里,富丽堂皇的意大利歌剧不断上演;在公园里、上层社会的客厅和酒吧间里,大大小小的舞会一个接着一个,不少人们沉湎于没完没了的维也纳华尔兹舞之中。在这种表面是歌舞升平,实质上是腐朽反动的政治空气下,维也纳市民阶层中的不少人失却了对民主思想和革命理想的追求,而一种局限在个人小天地中的、眼光短浅 的、苟且偷生的小市民习气日益发展起来。正如当时一位女 作家所描写的:“享乐和懒惰代替了高尚的情操。……卑躬屈 节的风尚抑制了任何一种比较崇高的趋向。” 但是,维也纳市民阶层中的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却时 这种政治状况深为不满。如作家波斯特就写了《奥国的真象》 一书,无惰地揭露了奥国的腐败,为此,他被迫流浪到美 洲。出身于平民家庭的舒柏特,对奥地利的现状也是极其不 满的,他曾写下一篇名为《可悲啊!人民》的诗歌,来表达 内心的积愤: “我们时代的青春啊,已经消逝! 无数人民的力量成为浪费,没有一个人独树一帜。 尽都是随波逐流。 无限的痛苦在折磨着我,我只剩下一点力量的残余。 时代不让任何人做点大事业, 也教我大声无嗅地化为乌有。…… 舒柏特既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去做他们的忠实奴仆;也 不愿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去写那些专供娱乐用 的浮华、空虚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气横溢的音乐去倾吐 出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阶层所憧 憬的美好希望。正因为这样,舒柏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 民阶层的欢迎,当时一些进步的艺术家们,也就自然而然地 聚集在舒柏特的周围。这些艺术家们和舒相特一起生活、不分你我,共同切磋艺术上的问题,互相交流新的创作成果,甚至私下里发表某些与当局相悖的政治见解,这就形成了有名的“舒柏特小组”。而舒柏特的很多作品,就是在小组的叙会上首次演唱、演奏的。朋友们把这种叙会,亲切地称为“舒相特晚会”。 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臣仆”。象舒柏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当然不是皇帝的忠诚“臣仆”,也就当然不会受到当局者的重视和欢迎。在国家警察的档案中,舒柏特被记录为是一个“鲁莽的人”;而当他的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被警察逮捕时,他也因受牵连而被拘留。虽然,舒柏特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当时在维也纳的市民中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了。但却因得不到官方的赏识而难于出版和演出。舒柏特在生前,甚至还没能听到过自己创作的交响曲的演出。一八一五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五年,出版商才勉强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他写的《流浪者》一歌出版后,只拿到两盾钱( 盾Gulden:奥地利钱币名。值美金48.2分。),而出版商却从这个作品中总共赚取了二万七千盾。他逝世前病在床上没钱买药时,朋友们把他写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仅给其中的《菩提树》一歌付了一盾钱。 在出版商的残酷剥削下,靠出卖自己的作品为生的舒伯 特,经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赚来的钱,往往连用来租乐器 都不够。他常常住在一间不生火的屋子里。当他和穷苦朋友 迈尔霍弗同住在一起时,两人只能合穿一件外衣,当迈尔霍 弗出去上班时,舒柏特只得躲在家里写作。由于舒柏特太 穷,他所爱的姑娘离开了他,和一个富商结了婚。后来,舒 柏特想谋得一个固定的职位,使生活有所保障,但他的民主 思想和爱自由的性格,却妨碍了他在政府的机构找到事做。 他曾想谋取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的职位,但未能如愿。一八二 七年,维也纳第二宫廷乐队队长的位置空出来了,按舒柏特 的音乐才能来说,他完全有资格得到这个职位,但是皇帝和 官员们却把它赏赐给了另外一个比舒相特更合他们心意的 人。第二年又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舒柏特并不是一个天性忧郁的人。他曾幻想过得到自由 创作的艺术环境,温暖的生活,幸福的爱情。在他许多的作品中,也曾热情歌唱过美好的理想。但是,令人窒息的社会 空气,长期遭受的物质穷困和精神折磨,加上曾给他无限温 暖的友谊小组因种种社会原因而逐渐瓦解,这一切都给舒柏 特以极大的痛苦,他渐渐陷入了忧伤和失望之中。他在给朋 友的信中写道:“你想一想我这个人吧,灿烂的希望化为乌 有,爱情和友谊也只带给我痛苦;我的安宁时代已经过去 了,……我的心是痛苦的,我永远、永远也不能使它恢复 了。”他也曾哀叹道:“我,一个穷音乐家将怎样呢?在我去 7· 了的时候,大概便不得不象歌德笔下的鉴琴家似地沿门挨户去乞讨实面包的钱吧!”这种忧伤、失望的情绪,也鲜明地反映在他晚期所创作的一些作品中。 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柏特因患病得不到充分治疗而离开了人间。亲友们按照舒柏特临终时的嘱托,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十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舒曼在舒柏特的弟弟的家里,发现了舒相特的许多珍贵手稿。这些手稿一直来根本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予以出版。 这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在反动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到 的悲惨命运! back to the top (三)歌曲之王 舒柏特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当他写出那首动人心弦的歌曲《纺车旁的马格丽塔》时,才只有十七岁;而《魔王》、《野玫瑰》等至今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是他十八岁那年写成的。据说,贝多芬临死前在病床上读了几首舒柏特的歌曲后,曾惊叹地说道;“真的,在这个舒柏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 舒柏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 钢琴伴奏三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他的歌曲创作既继承了 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所以,人们把舒柏特誉称为“歌曲之 王”。 除了大量的歌曲外,舒相特还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他 的创作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八一三年 —— 一八一七年。在这个时期中,舒柏特首先在歌曲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的半数是在这几年内写出 来的。这个时期他也创作了一些交响曲,但这些作品还不够成 熟。一八一八年——一八二七年是舒柏特创作的中心时期。 在这十年中,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 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比较大型的作品,并写了 《音乐瞬间》和《即兴曲》等钢琴小品。这一时期他的大型 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十九世纪初叶,随着社会状况的急剧变化,欧洲文学艺 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浪漫主义的潮流。这种新的 文艺潮流,也对舒柏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 在题材内容上、形式结构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形成了一种 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作曲家迥然不同的新风 格——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 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柏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slrt” ·9. 和奠基者之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奠基者足舒柏持和 德国音乐家威柏。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点。如侧重个 人感情的表现、重视音乐和音乐艺术的结合、吸收民放民间音乐的特 点等,另外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上也有许多革新、创造。浪漫主 义音乐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感情在音乐上的一种反映,它是一 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浪游主义音乐的评价,须根据不同作家的 作品、艺术观、世界观来进行具体件析)。和贝多芬那些充满英雄性、斗争性以及结构极其严谨的音乐不同,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形式自由,富有抒情性,着重于对人的心理的细腻刻画,并往往从“我”的角 度出发来倾诉感情。他的音乐听起来就象是作曲家本人的日记的一页,又象是作曲家和听众在娓娓交谈。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但是,这美好理想往往只局限在个人幸福的圈子里;温暖的家庭、甜蜜的爱情、恬静的生活等等。他还常常在作品中描写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阻挠人们去获得幸福,把人们 引向黑暗、死亡,而人们虽然痛恨它却无力抗拒它(如《少女与死神》《魔王》等)。在舒柏特后期的作品中,孤独、苦闷、心灰意冷的情绪越来越强烈,甚至成为一些作品的基调(如《冬之旅》);这反映出饱经生活风霜的舒柏特,已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天真的幻想,而对严酷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舒伯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 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十九世纪初叶的 封建复辟, 使德奥一部分有进步要求的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 深深的苦闷之中。当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处于高潮时,他 们还未出世,他们未能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们为理想 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他们眼前看到的 只是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的 破灭,四周一片黑暗。他们不满于德奥一般市民阶层对统治 者的奴颜卑膝和苟且偷生的庸俗习气,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理 想和政治出路在哪里;他们的理想只能停留在朦胧的幻想和 个人的小天地之中,而这些朦胧的幻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又 往往落空。最后,他们只有堕入悲观、失望、彷徨之中。因 此,舒柏特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以青年的磨工或是孤独 的流浪者的身分出现),正是当时奥地利这一部分匈识分子的 缩影。 舒柏特的音乐还和民间文艺、民间音乐以及风俗性的生 活有密切联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奥地利、德 意志、匈牙利等地的民间音乐、民间舞曲的音调;他的朋友们 常常把他叫做“艺人”,这说明了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了 解。他的有些朋友,也曾向他提意见,说他的音乐“乡土风 味太浓了”、“太奥国式的了”,但舒柏特不同意这些意见;他 回答说:“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一点,也正是舒伯特的音乐 之所以深受奥地利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舒柏特没有象某些消极浪漫主义艺术家那样,以自己的 创作去美化中世纪的社会,以乔装打扮的古代亡灵来引导人 们逃造现实;也没有象某些受统治者支持的音乐家那样,用 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音乐去麻醉人们的精神;而是面对着 严酷的现实,用自己的音乐作品,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 愤、唱出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求、控诉了命运的不平。虽然, 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还不可能找到造成这不平 命运的社会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处。但是, 通过他那一首首曲诉衷肠的音乐作品,人们 以更清楚地 了解到他所处的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 矛盾。这一点,正是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 意义。 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民族运动的 高涨,产生了各种民族乐派。这些民族 乐派大力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并与争取 民族自由、独立的政治运动紧密联系, 从而在音乐史上谱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中,波兰的民族乐派尤为突出,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肖邦。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Back to The Top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 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 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 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 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 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 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 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 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 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 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 强烈的对比。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 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 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 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 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 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 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 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 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 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 艾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 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 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 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 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 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 了深刻的影响。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 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 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 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 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 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 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 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 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 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 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 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 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 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 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 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 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 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 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 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 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 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 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 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 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 显示你祖国的荣光。”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 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 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 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 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 “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 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 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 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 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 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 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 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 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 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 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 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 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 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 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 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 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 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 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 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 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 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 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 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 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 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 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 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 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 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 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 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 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 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 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 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 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 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 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 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 的小提琴家里平斯 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 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 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 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 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 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 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