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是谁定下来的节日?有没关于单身的人有什么含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叫东方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 所属分类: 七夕节 东亚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台湾节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俗 传统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民族习俗 节日 香港节日 摘要:每年农历七隐键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叫东方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别称 3 起源与由来 3.1 自然崇拜 3.2 时间崇拜 3.3 数字崇拜 4 传说 4.1 传御携绝说故事 5 发源研究 6 习俗 6.1 祭月之仪 6.2 穿针乞巧 6.3 喜蛛应巧 6.4 投针验巧 6.5 种生求子 6.6 天河夜话 6.7 供奉“磨喝乐” 6.8 拜织女 6.9 拜魁星 6.10 晒书·晒衣 6.11 贺牛生日 6.12 吃巧果 7 各地异俗 7.1 广东:七娘会 7.2 台湾:拜“床母” 7.3 江苏:七夕香桥会 7.4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7.5 胶东:拜七姐神 7.6 中国西南:染指甲 7.7 广州:迎仙 7.8 陕西:结扎巧姑 7.9 广西:七夕储水 7.10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7.11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8 七夕节诗词 9 歌谣 10 与西方情人节的区别 11 价值意义 12 趣味风俗 七夕节-简介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别称 牛郎织女的传说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镇姿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紫色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