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六号主要的设计者是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和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66岁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校友是唯一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而年仅42岁的“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校友,是掌控此次载人航天的统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哈工大校友“老将少帅”共同担纲“神六”飞天。 本文原题: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一架天梯 代代人梯--老将少帅共担纲的“神六”指挥员们 在目睹神舟六号飞船安全返航的瞬间,作为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船的设计者,戚发轫目光澹定。 两年前,在神舟五号的庆功会上,凳大已过七旬的戚发轫就曾表示,神舟五号圆满完成任务,不仅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也是中国航天人才培养的成功。今天,戚老当年的断言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两年前,坐镇指挥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而两年过去了,神舟六号的领军人物的年龄降为48.7岁。其中,44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伟庆已是身经百战,“长二F”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43岁,“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43岁,“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42岁……“少帅”担纲“神六”飞天,证明中国航天的“接力棒”正在平稳交接。老将宝刀不老、新秀层出不穷,神舟飞船见证了整整30岁年龄跨度的两代中国航天人的共同追求。 戚发轫:“我是第三个馒头” 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钱学森算起,戚发轫已经是第三代,戚发轫习惯将自己这一代航天人称作“第三个馒头”。正是这第三代航天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但戚老却无意贪功,他总是说,假设一个人在吃馒头,吃到第三个吃饱了,但如果没有前两个垫底,仅第三个又怎么能行?作为“第三个馒头”,戚老对钱学森先生、留学苏联的第二代航天人充满了敬意。 有人将航天工程比作建造“天梯”,而这“天梯”的建造者们又何尝不是一队“人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每一代航天人从事的都必然是开创性的工作。正如戚老的名字“发轫”所代表的含义,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戚发轫亲历了中国航天的一次次新的出发。 在戚发轫领导“神舟”飞船的研发中,有两个时刻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是1999年神舟一号的初次太空之旅。这原本是一次用来测试运载飞船的新型火箭的试验,有关人员却提出了借机搭载试验性飞船的想法。在戚发轫和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竟然要将一艘仅用于地面电性能测试的试验飞船经过改装送上太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次冒险,但作为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却将它视为一次必须抓住的机会。事实证明,正是这次“冒险”,拉开了中国飞天壮举的序幕。 另一次是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安全归来,杨利伟在欢迎的人群中见到戚发轫后说的那句话:“谢谢您,戚总。你们设计的飞船太好了。”只是一句简短的感谢,但是所有航天人都清楚,一切尽在不言中。在“神舟”不断传来喜讯的同时,戚老的夫人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戚发轫用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功告慰远在天国的亲人。“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戚发轫常常这样说。做航天人,不仅需要智慧和毅力,更是选择了奉献和坚强。 刘竹生:“三个支撑我的梦想” 在“神六”发射的“船”、“箭”两大系统的4位总指挥、总者粗竖设计师中,66岁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是唯一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在他看来,“神六”或许是自己作为火箭总设计师打的最后一仗。 时光荏苒,刘竹生跨入中国航天之门已有40年。不知不觉间,当年的青年才俊如今已霜染青丝。但他无怨无悔:“支撑我一辈子要干航天事业的动力是我的‘三个梦’:小时候听嫦娥奔月幻化的‘飞天之梦’;工作后探索宇宙奥秘而欲罢不能的‘航天之梦’;上岁数后,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的‘强国之梦’”。 刘竹生是我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他攻克的助推捆绑分离技术,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空白,使我国进入了世界捆绑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他曾经创造了在18个月内拿出全新的“长二捆”的“奇迹”。 “在我心中,火箭最美。”刘竹生如是说。2000年12月31日,在神舟二号发射前十天,长征二号F火箭意外被撞。专家“会诊”后,决定原地修复。为了确定火箭的碰撞过程和变形,刘竹生不分昼夜出现在现场,在各层工作平台间跑上跑下,对火箭与平台反复测量、首大计算,同相关人员反复研究技术问题。短短几天后,重现英姿的长征火箭按时耸立在了发射塔架旁。当这枚长征火箭成功地完成发射使命时,一句“你们看看,什么叫金牌火箭!”尽显豪情。 神舟六号不是神舟五号的翻版,同样,此次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不是两年前发射的那枚火箭的简单重复。在发射当天的现场直播中,数以亿计的观众都通过火箭新装的图像测量系统,目睹了火箭的助推器分离、芯级火箭的分离等等精彩时刻。而还有一些类似在逃逸系统加“锁”这样的“密技”,并不为多数人所知。“我们这一代人用长征火箭把卫星送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把航天器送到380000公里的月球轨道上。”刘竹生的话,正是所有中国人的期待。 尚志:“解决难题的人” 年仅42岁的“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是掌控此次载人航天的统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但却拥有“飞船每遇难题都缺不了的人”这样一个美誉。在“神六”遨游天宇的日子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尚志指挥若定。 “功夫到家,规格严谨”,多少年来,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尚志总是将这条校训铭记在心。 从容,来自于自信。 早在神舟一号发射时,时任总调度的尚志便一改以往在卫星发射前一天张贴工作安排的老办法,编制出《神舟一号发射场-8小时工作程序》,使每个人、每辆车、每项工作内容及保障条件,在每个时间的位置、要求都一目了然。这份流程成为此后卫星、飞船发射现场组织的基础和范本。此次“神六”进入发射场后,他编制出包括324份技术文件的《神舟六号出厂评审文件体系表》和《神舟六号项目管理计划》,并逐一审查,只要有一处差错、有一段漏项,马上推倒重来。在工作中,对他而言,“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可行”这类用语是绝对不符合要求、绝对不可行的。 在初任飞船总指挥伊始,尚志处理难题的方式,便令人叹服。 飞船返回舱大底上的数据总线电缆,由于厂家在应该镀金的地方镀了锡,导致电缆氧化“生”出绿斑。经过调研,尚志急令有关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能满足需要的电缆线。 几乎同时,技术人员发现,飞船用的导线上,有些隔一段就有一处原因不明的压痕,有的用放大镜才能看出来。重新订购导线将导致发射推迟,尚志决定,将库存的30公里长的导线像拉网捕鱼一样,全部筛查一遍,挑没有压痕的先用。 尚志深知,一艘飞船有8万个电缆网节点,十万余支元器件,几十万条计算机软件语句。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支元件、一行语句出了错,就会酿成大祸。 为了稳定军心,确保产品质量,今年春节前夕,他严令所有“神六”科研人员必须退掉返乡车票!而2月6日当工作完成,总指挥已为回家探亲人员买好机票,并为他们的父母捎上一份节日礼物。这让人们感受到这位“冷酷”总指挥内心的一片柔肠。 张柏楠:“不能只看眼前成功” 飞行时间由1天增加到5天(实际具备飞行7天的能力);航天员由1名增加到两名;“神五”上航天员只是在返回舱的固定位置进行操作,而“神六”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工作都要由航天员亲自动手去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科学试验活动……“神六”与“神五”的差别一目了然。2004年1月,张柏楠从戚发轫手中接过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帅印时,“神六”要在不到两年内完成实现“多人多天”的担子着实不轻。 一年多以后,当神舟六号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新意迭出”令人们眼前一亮。 其一,改进缓冲杆,航天员在落地时的反作用力被轻松化解;其二,改进舱门,在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间往返,在开关自如舱门的同时确保了舱门密封;其三:“装修”内舱,既防止航天员在运动中碰坏仪器设备,也避免航天员受伤;其四:增强抗扰性,减少航天员在舱内运动对飞船飞行的影响,做到了航天员“你动你的”,飞船“我飞我的”…… “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这是在飞船队伍中叫得最响的一句话。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科技的创新。中国第四代航天人用聪明才智正在书写属于他们的新的一页。 在“神六”又一次如愿取得成功的时候,作为新一代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看得更远:“我的工作不仅要求确保神舟六号成功,还要保证在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只看眼前的成功而冷落未来的型号,到时候要受惩罚的。”43岁的张柏楠心静如水。在他看来,将基础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精英团队,关乎神舟飞船的未来。“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道出的是全人类的心声。今天,在中国航天飞船、火箭试验队伍中,8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把中国人的梦想变为明天的现实。 不用谢~~~~~~~~~~~~~~~~~~~~~~~~~~~~~~~~~~~~~~~~~~